再说组方。教科书上书,一个方子里的药可以分成君臣佐使,郭生白认为这是误人子弟。君臣佐使是张仲景提出来的,但是必是先有药方,在分析药方的时候,给它分个君臣佐使,那只是一个形象化拟人化的说法,告诉大家方子里的药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
现在人们把他颠倒过来了,脑子里先有个框框,君药开什么,臣药开什么,佐药开什么,使药开什么,真正的医生没有这样组方开药的。
四君子汤、四逆汤,君臣佐使怎么分?有的方子只有三味药、两味药,还算不算方子?
用药治病无非排异和调节,把外源性的危害身体健康的东西,通过汗、血、大小便等排出到体外,身体自身功能的减退或障碍,则需用药进行自我调节,使其恢复正常。这相当于黄帝内经说的扶正与祛邪。中药就是帮助本能系统排异和自我调节。
关于药量。郭生白认为,中药是天然合成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像西药是化学合成,分子结构不稳定,容易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中药只有达到足够的量,才有效果,没有把握的时候,宁愿量大一点,也不要小。只要用对了药,药量大一点不会产生毒性反应。
但是,也不要猎奇,明明十克附子就够了为什么要用100克,哗众取宠,不可取。尽量用常用的药物,不要求新求奇。
一些贵重的药或者虫药,一般做成丸剂或散剂,它的量比汤剂要小一些,但是可以随时服用,而且作用时间比较持久,但是急病,一般还得用汤剂。
人们判断药物是否有毒,一般根据实验室的分析结果,但郭生白认为,药物是否有毒性,唯一的判断标准是是否对生命有利。只要有利于排异或调节,就是好药,它没有毒性,所谓的以毒攻毒,不存在的。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是以讹传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药房曾经把大黄错配成雄黄,三钱雄黄连续吃了两天,老太太也没有事。但川乌、草乌用多了,一定会死人。
西药会产生抗药性,中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抗药性。中药用错了,人体本能系统马上会产生抗药力,出现呕吐等症状。这是本能系统的作用,对它有利,它就吸收,对它不利,它就排斥。
西药为什么会产生抗药性,因为它在杀死有害病毒细菌的同时,但也伤害了其他有益的病毒和细菌,本能系统为了自我保护,于是产生抗药力,次数多了,这种药再进入体内就没有任何效果了。
郭生白是体制外的民间中医,很多言论,初听起来惊世骇俗,其实不然。郭生白反对的是读死书,把中医理论变成了条条框框,强调实践出真知,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真正的大医都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不是从课堂上产生的,比如钱一、黄元御等名医都来自民间,太医院很少出真知的大家。
所以,中医注重传承,师傅带徒弟,在跟随师傅诊病的实践中体会学习,抄方往往是第一步。
郭生白强调中药的个性,但并没有否定中药的共性,只是仅仅懂得共性,要开方用药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入门的、基础的知识,中药基础理论不可忽视,但不能被这些理论限制住,把它们当成教条。当然,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按着条条框框来,没治好病,不会受到追究。一旦突破了这些教条,你把人治死了,问题就大了,即使这人其实怎么治都没有生存的机会。
对症用药是幼稚园的水平,但在现实体制下,也只能如此,有心人,可以从幼儿园,逐步升到小学、大学,直至进入化境。郭生白对中医药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他说,他开方子从来都不顾忌九畏十八反,那也是他耳濡目染,几十年经验积累而来的,一般人一下子学不了,但应该有他这种思想和理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