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新书《自我的诞生》里,解决了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就是我明知道不该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但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们很多焦虑的根源,其实都是因为“自我”的缺失。
这是武志红老师经过上万小时的心理咨询和十几年研究发现的真相。武志红老师想告诉我们,当我们不因别人的评价轻易动摇对自己的“确信”时,真正的“自我”才会诞生,我们也才有可能由衷地对生活感到喜悦。
武志红老师研究心理学,从讨论“原生家庭”开始,转向对“自我”这个概念的研究。
当你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是时候,
会不会感觉自己像个孩子?
以下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读书文摘:
“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
“我听不懂你说什么,”蛤蟆说,“你说的‘状态’指什么?”
“我是指,”苍鹭回答,“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好吧,我告诉过你。我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
“那么,让我再问你一遍,”苍鹭回应道,“你当时处在什么状态下?”
蛤蟆一动不动,陷入了深思。
他并不习惯沉浸在专注的思考中,但在咨询师一再的询问之下,他还是在脑海里一一回顾了那些不快的情形,思索着能从每件事情中学到什么普遍的道理。
“我猜,”蛤蟆缓缓地说,“你可以说我当时的感受就和小时候一样。我感觉自己像个孩子?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重要的是你怎么觉得,蛤蟆。你自己觉得是这样吗?”
“是的。当然,是这样的。”蛤蟆的语气听上去比之前更确定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把它称为‘儿童自我状态’吧。”苍鹭说道。
蛤蟆看上去很困惑。
“其实很简单,”苍鹭说道,“你应该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我想我明白了,”蛤蟆说,“可处在‘儿童状态’是件坏事吗?”
“没有好坏,”苍鹭答道,“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也许更好的一个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好吧,”蛤蟆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对我没什么帮助,因为一个人显然没办法控制自己进入哪种状态,所以有没有效果都无所谓了。这显然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这是你没法控制的。”
“是这样吗?”苍鹭问道,“你现在处于‘儿童状态’吗?”
“不,当然不是。现在我在跟你谈话。”
“所以是为什么呢?”
“噢,我不知道为什么,”蛤蟆带着怒气说,“我希望你别再找我的茬儿了,这不公平。你问了我那么多问题,我的脑袋都疼了。我又不是心理学家。”
“既然这样,我们最好先停在这里。”苍鹭说。
就这样,他们结束了面谈。
思考:
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是幼稚吗?是不好吗?
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能控制自己进入哪种状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