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段话也读了很多次了,这句话仿佛人人都知,人人都懂。但真叫我们自问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如何解释的,能够毫不犹豫的给出完整的解释,并且能够说明其意思的,我想大概也就十存一二而已。因为,在我的理解,这段话,是读了很多次,其各种的翻译也看了很多种,但其解释我总感觉有点别扭。
先说古人对“巧言令色”的注解吧。何宴《集解》引包咸说“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少能有仁“。这话什么意思,他们解释”巧言“就是”话好听“——”好其言语“倒置一下就是”其言语好“,同样”令色“就是”态度和善“——也就是将”善其颜色“倒置一下”其颜色善“。这种”好“与”善“,”巧“与”令“都是取悦于人的手段,让别人高兴,但其目的就不是很善,简单的讲就是要损人利己,所以说是”鲜矣仁“。后来的解释,虽有个别词义的不同,但基本意思都是出自这里。认为”巧言“和”令色“是一个人的两种表现。
比如杨逢彬《论语新译新注》译文为: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是不会有多少‘仁德’的。”。《辜鸿铭讲论语》翻译为,孔子说:“满嘴花言巧语而举止优雅的人,绝不是德高望重之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钱穆《论语新解》白话试译为“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他们都认为“巧言“和”令色“是两件并行的事,但我却总感觉这种解释缺少一些什么。
我认为“巧言令色“是有先后逻辑顺序的,“巧言”也是为了“令色”,“巧言”是实现“令色”的一种手段。“令色”是让对方感到高兴的一切手段与方法。
比如老板需要我这个人很仔细,我就假装很仔细;老板需要我很谨慎,我就做个样子假装很谨慎的样子;朋友需要我值得信任,我就做很多看似为朋友考虑的事情,而且假装很自然的样子,让朋友知道,让他觉得我值得信任;老板都需要员工很敬业,我就天天早出晚归,做出很认真的样子,让老板感到我很认真,以企业为家。所谓“令色”就是取悦于对方的一种态度,而“巧言”是达到这个目的花费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生效最快的一种高效方式,而且简单、易懂、生而知之、人皆能之,毕竟“嘴巴两张皮,说话不费力”,而假装敬业,这个事情还需要“早起床,早到公司“——至少比老板要早一些——这个实施的成本相比于”拍着胸口说上两句高调的话“要困难多了。
当然我们深入下去,“巧言令色“如果不加上后面的“鲜矣仁“这三个字,离开这个语境去理解,其实是可以翻译成”好话让人心情愉快“”好话讨人高兴“,这并不是什么坏事,用俗话说就是”好言一句三冬暖“。比如我们在喜庆的日子说点吉祥话,为了规劝别人,偶尔幽默一下,这些都是巧言令色的正面。
具体的就留到下次再说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