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的时候少看点手机,你这样对他不好。”
“怎么还好意思说我呢,昨天儿子在旁边急眼了你都不舍得放手机!”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话不少见,就是聊着聊着没把事情聊好倒把人杠上了。在新闻的评论区也能看到“真把自己当回事,其实家里可不怎么样”、“ta的生活作风就有问题,居然在这批评别人?”、“ta是想当网红了吧”这样一些,这些言论都是针对他人的人身背景,避而不谈他的说的话、写的文章有没有道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了个人身上,讨论被带偏,甚至这些所谓的“人身”可能本身就是虚假的。
一、背景认知三大原则
人在认知思考时,容易有背景依赖,分别是信誉、专业、中立。
信誉:通常和人品、道德有关。
专业:专业程度越高,其言行越可靠。
中立:倾向于无利益冲突一方的言论。
我们平时尽量选择信誉度高、专业权威、没有利益冲突的人作为信息源,这样可以提高认知效率,降低认知成本,但实际应用时却容易被人利用。
二、背景使用中的三大漏洞
1.背景造假
正面的造假:用虚假行为、文凭、身份来伪装,显得有权威有信誉
负面的造假:就是泼污水,故意抹黑他人的人品、信誉、动机来降低其可靠性
2.利用不相关的背景
一是对人品或信誉的滥用:将一个人私德和公共领域的言行混为一谈,比如很多新闻中提到的罪行累累的罪犯,在家人、朋友眼中却是一个沉默、老实的人;在单位是一个老好人,在家却有家暴行为;
二是专业权威的滥用:要求对方具备某种资质后才能拥有发言权,比如你说这部电影不好,有本事你去拍啊。但会不会拍电影和有没有资格评价电影是两件事。再比如等你生了孩子再来批评我做的不对。
三是对动机的滥用:常见的是“都是为你好”,不是有好的动机就一定有道理,反而要识别、论证“都是为你好”掩盖下的真正理由。
3、背景绝对化:过度绝对化、以偏概全。信誉、专业、中立三大原则代表的是一个大概正确的概率,不是100%,不是专家、信誉好、中立的一方一定都对。
对背景漏洞使用如果是恶意为之,我们必须要指出反驳。但更让人懊恼沮丧的是,这种“带偏”往往是不自觉而不是有意为之,我们经常在不经意中就掉坑里或者把别人带坑里,晃过神来早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在援引人身背景时,要坚持信誉、专业、中立,同时也要多问三个问题:真实吗?相关吗?有没有绝对化?用这三条标准问自己、反驳别人,想清楚了就不容易掉进逻辑漏洞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