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洗脸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吓醒了,然后就打开台灯看了些有的没的。
我的枕边书是一本古风集。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关于语言文字的烙印。换句话说,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文学形式。这种文体有可能会成为这一时代的经典。举个例子,大家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杂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想从《诗经》说起。我读书少,自然不是掉书袋,不会赘述其深邃意义,超冷价值,我只想说说它存在的必然性。
朗朗上口的俚语为什么会流传下来,也许那个年代人们需要在劳动中,在生活中,在思考中把自己想到的一些能够口传心授,让自己的子孙、亲朋好友有一定感悟的语言进行编排,从而实现传播。所以,有一定韵味,有思索痕迹,足矣。
《离骚》骚体诗的盛行,更像是在阶级社会里那种士大夫的优越感的一种体现,他们为了证明自我和普通的乡人不同,所以在书面语上要努力体现独特魅力。于是他们用骚体诗来写作,来完成自己心愿的表达。还有就是社会需要,尤其是在祭祀这样共襄盛举的活动中,需要有那种能够实现人和神相沟通的文体,那么比较文绉绉的骚体诗,其雅其深其高其远,无疑甩市井语言好几条街,势必成为文人士绅的终极选择。毕竟,说着诘屈聱牙的,显得自己也高大上吧。
诸子百家,那个时候的杂文毫无疑问是一个比较鼎盛的时期,因为人们敢于去思考,很勇敢的做了一个思索者。而且很积极的去进行了文字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了语言的沟通和交流。那么散文实现了很好的文以载道的作用。
唐朝的诗歌,早期古体盛行,尤其是古风句子,可长可短,音节可平可仄,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换韵都是靠“气”在行文中实现,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没有饱读后的语感搭建,是难以达成的。但,自由,无拘无束。
后来出现了格律诗,他对平仄有一定的要求,对韵有一定的规定,甚至还加入了其他繁复的写作要求,很明显适合文人去作思维体操,纸笔游戏。带着镣铐起舞,固然是文人的樊笼,但其力量也美得动人心魄。
宋词,是在格律诗比较成熟之后发展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出现是必然,流行也是必然。坐江山的统治阶级不太具备文学底蕴,牢士是一方面,酒楼歌院的风靡也给了那个时代文人排遣压抑孤独忧郁的渠道,能做什么呢。写词去吧。
元曲,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涉猎比较浅,用曲子的方式来传播思想或者麻痹思想,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至于明清小说,民国杂文,跟这个阶级斗争有关,跟文化环境有关……
我现在想的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那种田园牧歌形式的诗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我们现在通行的文体是什么呢?哪一种文体会成为代表作流传后世呢?
我只希望不要是假话,不要说谎言。足矣。
我愿不再失眠,不再噩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