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最让人担心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最让人担心

作者: 4a44a36c2b24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1:04 被阅读1次

    这些年,看过太多家庭,他们都有这样一个通病:

    夫妻之间不谈爱,只谈孩子。

    比如,面对晚归的丈夫,妻子明明要表达的是“我需要你”,说出来却是“你怎么一点儿都不顾家,孩子的事你完全不管!”

    在这些家庭里,抱怨的那一个,认为他的抱怨是为了孩子。

    隐忍的那一个,认为他的隐忍是为了孩子。

    委屈的那一个,认为他的委屈也是为了孩子。

    哪怕夫妻之间吵到不可开交,也是为了孩子在争吵。

    哪怕夫妻情感早已支离破碎,那继续维持也是为了孩子在维持。

    他们说,“都是为了孩子好”。

    殊不知,他们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孩子好不了。

    孩子,是最忠诚于家庭的那个人。父母过得不好,他不放心。不仅不放心,他还会期望靠自己的努力,去拯救父母岌岌可危的婚姻,挽救整个的家庭。

    但也因此,他们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包括:

    人际关系问题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和老公经常为了孩子的养育问题吵架。

    有一次,她和丈夫围绕着“谁该多陪陪孩子”吵得不可开交,3岁儿子吓到哇哇大哭,边哭边说,“我乖,我自己玩,不用陪。”

    从那以后,孩子的确乖了。独自能玩半天。但遇见熟人和其他小朋友示好,他也会回避。

    为什么?因为这个孩子会觉得:我不对,我不好,是我导致了父母的不和。

    他甚至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全因他,才导致了家里的所有的争战。这让他内疚、恐惧。

    为此,他会倾向于回避社会交往,因为和跟别人相处时,他也会觉得自己不好,可能让别人不开心,并引起别人的争吵。

    身心疾病

    一个尿床的孩子会发现,每当他尿床的时候,争吵中的父母就会停下来,彼此携手,去操心他的尿床问题。

    一个厌学的孩子会发现,每当他拒绝上学的时候,冷战中的父母就会开口言和,彼此并肩,去操心他的学业问题。

    孩子们喜欢看到这样的结果,即父母能够重新牵手、合作。然而,这是一个可怕的逻辑。

    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这些孩子会继续保持他的“问题”,直到他们的问题变得糟糕、甚至无法挽回。

    我还见过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罹患严重的身心疾病。而治疗的关键,就是帮孩子从父母的生活中出来。

    认同问题

    如果夫妻长期争吵,关系难以修复且彼此怨恨,但却又“为了孩子”勉强维持着,那么还会导致孩子的认同问题。

    比如,一个7岁的男孩就曾这样安慰母亲:

    “妈妈,你恨爸爸吗?我也恨他。”

    孩子清楚地看到,父母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了。他必须要抓住其中的一方,尤其要去安慰那个为他付出、牺牲更多的那一个。

    然而,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

    去跟父母中的另一方隔绝,就像否定一半的自己。这会造成孩子发展过程中剧烈的内心冲突。

    无法认同同性父母的话,孩子将无法认同自己的性别属性,亦很难习得真正的自尊、自信。

    无法认同异性父母的话,孩子则无法拓展自己性别之外的气质与格局。

    无论哪一种,他们都更容易遭遇亲密关系的困境。因为他们不曾看到,也很难相信,婚姻可以有幸福的样子。

    有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

    当父母指出孩子的行为问题时,他并无太大反应。但是,当父母互相指责时,他的生理反应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孩子的心结,并不在自己身上。

    父母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是他最不安的时候。

    想孩子踏实去过他的生活,父母先要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第一,不放弃夫妻情感的交流

    很多夫妻有了孩子后,就不再好好说话了。

    一切围着孩子转。孩子是家庭唯一剩下的东西。没有丈夫和妻子。没有男女之爱。孩子被认为是那管502胶水,能牢牢胶着住一个家。然而,最终不仅孩子受伤,夫妻各自的需要也一直未得到满足。在家里得不到满足的,就很可能要去外面找。于是出轨呀,争吵呀,整个家庭陷入恶性循环。

    这些夫妻需要重新与另一半建立情感上的沟通与链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批评指责不算沟通,去分享并交换“我的感受”、“我的需要与期待”才算。

    比如,孩子生病了,妻子照顾孩子一整天,身心疲惫。面对晚归的丈夫,做妻子的开口道:“孩子都病了你还回来这么晚,你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

    这不是沟通,而是批评。它掩盖了我们的真正需要。

    这个妻子真正要表达的是:

    “亲爱的,我想你了。我很无助,需要你早些回来陪我。”

    这样的话,才能让亲密能够真正发生,让有裂痕的关系能被不断修复。

    第二,要有夫妻单独相处的时间

    幸福的夫妻,都懂得给彼此留够时间。

    在嫁给扎克伯格之前,普莉希拉•陈就特别提出过这样两个约定:

    第一,每周私人相处100分钟,并且约会不能宅在家里,也不能在facebook;

    第二,两人必须每年外出度假。

    这个智慧的女人,显然很懂得夫妻相处之道。扎克伯格结婚后简直成了个炫妻狂。每次出现在公众场合,他看向妻子的眼睛里都在放光。

    中国夫妻大多羞涩,觉得亲昵是黏糊的表现。但研究显示,夫妻定期的独处,是婚姻的必需品。这个独处的时间,不必都以金钱为代价,也未必都是鲜花美酒。关键在于,为你的另一半,做她/他喜欢的事。

    比如,妻子喜欢看电影,丈夫能耐着性子陪她看完,就是很好的陪伴和相处;丈夫夜班回家,妻子开着卧室的灯等待,并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也非常浪漫。

    请记得,你们婚后的每一句情话,每一个凝望和亲密举动,你们一起度过的每一个重要节日,一起做过的每一件有趣的事,你对另一半的每一份用心支持与陪伴,都是在给你们的婚姻增添养分。

    而有养分的婚姻和家庭,才能养出真正健康的孩子。

    第三,学会早些放手

    过分关注孩子、亲近孩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

    那些父母跟孩子关系过近的家庭,孩子往往都晚熟。既然父母紧抓住孩子不放,孩子也就习惯了依赖父母。而那些动不动就为了孩子争执、吵闹的家庭,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也会直接受到影响。

    家庭治疗的多年临床研究告诉我们:

    孩子如果成为家庭中最受关注的那一个,甚至夹在父母中间成为争论的核心,将很容易产生各种身心症,或过度活跃等行为问题,长大后还会增加患癌症和心脏病的可能。

    所以,现代的父母,真的要早些学会从孩子的生活中撤离。

    我知道,这并不容易。

    因为,若父母习惯了紧紧地抓住孩子,一旦放手,他们会有焦虑感,失落感,感觉无所依靠。

    而若孩子习惯了被父母过度关注,一旦父母放开了,他们会不愿意,还可能去拖住父母。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彼此一点点地,重新划清界限,去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父母的事,从而一点点走出纠缠不清的境地,并各自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重心。

    孩子的分内事,是玩好自己的游戏,学好自己的习,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父母亲的分内事,则是做一对匹配的夫妻,让孩子不必为了自己的关系而操心,甚至担心。

    因为孩子最大的心结,就是父母过得好不好。

    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祝福,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让自己的痛,成为孩子的痛。不让自己的苦,成为孩子的苦。

    孩子太弱小了,无法承受我们的生命之重。

    我们过好了,孩子才可能心安理得,走自己的路。

    -END-

    爱熊宝是一款专为3至15岁孩子的家长设计,引导孩子健康上网,促进孩子学习的移动应用。可以为孩子定制上网计划,设置上网时间和休息时间,查看孩子位置,通过技术手段守护孩子健康上网。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最让人担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iw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