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福山
叶永烈(1940~2020)【笔者按】2014年前后在杭州,居处跨过文鼎桥便是浙大紫金港校区,我于是便成了浙大图书馆的常客,有时在那里一坐就是半天,有时借到好书就捧回家挑灯夜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又曾经在六和塔边的三分部进修过半年,浙大的书我读了不少,故也算是浙大的半个校友了。下面这篇文章就是2014年10月,在浙大图书馆读叶永烈新著《历史的侧影》后写成的,发表在当月31日的《兰江导报》副刊上。文章有一半文字写了乡贤曹聚仁,马上就是曹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了,谨以此旧文略表纪念之情。
中华书局最近推出了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1940~)的新作《历史的侧影》,内容涉及当代各类名人近百位。有从古纸堆里钩沉出来的遗闻佚事,有名人们自己的口述历史,也有作者第一时间从现塲采访所得的事件真相,从各个侧面记录了风云突变中的一幕幕历史塲景。不仅文采斐然,读来妙趣横生,而且读后令人沉思不已,舍不得掩卷,不愧是大家手笔,值得各层面好书的朋友们一读。
全书共十九篇37万字,另附有珍贵照片和手迹影印件100余幅。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张学良和周恩来、吕正操记间的友谊;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藏书万卷的退休生活;钱学森的求学之路和婚姻生活;两岸政要毛泽东、蒋介石、王若飞、胡乔木、姚文元、胡适、于右任、阎锡山、郝伯村等人记日记的习惯和他们的日记断片;海峽彼岸研究江青的成果;反复无常的李登辉;民进党陆委会主任陈明通和红衫军领袖施明德谈两岸关系;体坛名将庄则栋和李宁的人生际遇;翻译家傅雷夫妇之死的真相及那个为他们保管骨灰的弱女子江小燕;《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译者“义乌佬”陈望道;国际友人韩素音;钢琴演奏家马思聪为什么客死异乡;陈丕显儿子眼中的张春桥;贺绿汀的“文革”遭遇;1958年“万斤亩”公案中的毛泽东和钱学森;钱锺书的“鸡”与“蛋”;黄金荣的“大世界”前扫地的故事;冰心与梁实秋;吴阶平院士的肾病;华罗庚的“架子”;协和医院的孙中山病历;美国登月的幕后功臣;2001年“9.11”现塲记实;鲜为人知的“房地产教父”孟晓苏;主持人曹可凡与他的《可凡倾听》;正宗的“蛋白质女孩”华裔科学家单舒欧;《潜伏》中人物原型周镐将军;冯玉祥、石西民、海明威、富兰克林等人的墓志铭等等。可以说各界各事应有尽有,且都是当代历史中闪光的明星和大事件的侧影。
晚年的曹聚仁更可贵的是他用较长的篇幅翔实地记述了我们兰溪乡贤曹聚仁作为“国共两党密使”的来龙去脉。出生在兰溪梅江蒋畈村的曹聚仁非国非共,但与周恩来、鲁迅的私交甚笃,更是蒋经国主政赣南时的“文胆”,他于1956年至1965年间,接受国共双方委托,穿梭奔走于海峽两岸,多次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和蒋经国,商谈国共第三次合作,为改善两岸关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引述两岸秘藏的史料,抢救性地采访了当事人,客观地以时间顺序记录了曹聚仁作为“密使”的行踪,澄清了史学界一些是是非非的议论。而且,我们从叶永烈的文章里可以看到现如今“一国两制”的提法,其实肇始于1965年周恩来委托曹聚仁转交给蒋介石的一封信。这封信提出了“一纲四目”,“一纲”即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按蒋介石的意见处理;“四目”即: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事安排均由蒋介石全权处理。第二、所有台湾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由中央政府拨付。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双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还提出大陆江西庐山可划作蒋介石的“湯沐邑”。信后附有毛泽东手书写给蒋介石的宋词《临江仙》一首,其中有句云:“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眼看谈判就要成功,可惜紧接着“文革”开始,极左思潮泛滥,蒋介石对回归大陆产生怀疑,密谈只好中断。不然“一国两制”早就实现,何待拉锯至今!这有遗存在蒋介石昔日行宫日月潭涵碧楼中的《风云际会涵碧楼——两岸关系滥觞地》的文字记载为证。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患骨癌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周恩来亲拟墓碑碑文,曰:爱国人士曹聚仁之墓。
叶永烈1961年在北京大学就读时就开始写作,如今75岁的他已经有五十四年的写作历史,有数百万字的传记作品问世。近年来他七次赴台采访,其中一次达一个多月。台湾《传记文学》给他的评价是:“作者是历史家,也是传记家,也是最有成绩的作家。”2005年10月,叶永烈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捧着青铜奖杯的他发表感言,说:“传记文学写的是人,名人是人类的精英。一部又一部名人传记,把一个又一个“人”聚成了“众”,“众”就是历史,所以传记文学是历史和文学的联姻。”故他的书兼有历史性和文学性,读他的书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发人深省。(2014年10月于杭州)
22.7.20施福山重发于黄龙洞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