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作者: 任米荣 | 来源:发表于2022-10-07 00:21 被阅读0次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方面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属于事理说明文。从内容来说,《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则由斯石英存在的原子排列,推测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两文都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体现了科学互联的思维模式。从说理过程来说,两文都运用论证的方式,表现出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提升和科学教育的极好篇目。

    二、说学情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事物说明文,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知识,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事理说明文,这种层层推进、科学严密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理解有点难度。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习主题为引领,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同时提出“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鉴于两篇短文的共同特点,我聚焦“互联”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篇短文整合起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以学习事理说明文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寻找说明对象、探究说理过程、激发创新思维三个活动,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提升思维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识不同科学领域的互联之美,理解事理说明文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特点。

    2.体会现象与本质的互联之趣,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

    3.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由现象到本质的说理过程,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对学生来说,思维方式的形成一定是不断思考、不断发现,老师再点拨的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点拨法。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课前熟读教材,课前采用自主预习法,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首先,用“恐龙灭绝成为世界谜团”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其次,采用创设任务群的方法开展教学。整节课主要有三个教学活动:寻找说明对象、探究说理过程、创造互联生活。

    活动一:寻找说明对象

    在引导学生找到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之后,让学生探究两文共同的说明对象,即“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事理。最后明确:这种认识原则体现了科学互联的思想之美,也表现了本文内容的科学性。

    活动二:探究说理过程

    本环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先是让学生根据内容提示说出了《恐龙无处不有》的说理过程。然后,让学生根据环节提示,自主发现《被压扁的沙子》的说理过程,接着,学生根据课内两文的说理过程自读分析“伦琴发现牛痘”的说理过程,让学生认识科学的研究过程:现象、质疑、假设、推理、结论。同时明白很多科学研究来自于生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三个环节由指导到放手,由课内到课外,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到科学的互联之趣和本文说理的逻辑性。

    活动三:创造互联生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建立互联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生活中有哪些互联事物,然后让学生试着创造新事物。在学生创新的基础上,老师播放海陆两栖战车和磁悬浮列车的视频,指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无止境,探索不停息。万物互联既是科学的认知原则,也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后总结:时代呼唤创新,万物互联促进创新,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多互联,传承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思维,让祖国因创新而强大,世界因互联而精彩!

    布置作业环节中,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新疆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si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