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之战结束后,曾国藩就要开始打最后一次“天京”攻坚战了。

按理说, 此时的曾国藩,在政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支持。
以节制的四省为中心,全国所有的官员任命与调动,都为了配合湘军作战和筹饷为目的。一时间,天时地利人和无不兼具。
然而,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暗流涌动。
001暗流涌动的“天京”攻坚战
对于最后的大反攻,曾国藩制定了三路大进军的计划:
对于太平军残存势力,以李鸿章率湘军、左宗棠率楚军分赴上海、浙江,从东、南两路收复城池,扫除太平军,对南京形成合围。
而最重要的一路:南京攻城战,则以他的弟弟曾国荃为首,其余三路大军协助,希望复制安庆之战的方法:由曾国荃围城,其余三路大军执行围城打援的任务。
很显然,在安庆之战胜利后,曾国藩又一次将获得首功的机会给了弟弟曾国荃。
由于他的私心,早就埋下了隐患。
西路大军总指挥,安庆之战功劳最大的人多隆阿,最终却功高赏薄,让其彻底心凉。
而且对曾氏兄弟,尤其是仗着哥哥权势飞扬跋扈的曾国荃,有了颇多不屑和嫌隙。这路援军反而成了计划的一个变数,减弱了攻打南京的军事力量。
而另一面,曾国荃年纪轻,见识窄,经验不足,反而觉得自己的大哥做事过于迟缓多虑,所以他在进军的过程中完全不听自己大哥的话,急于复制安庆的辉煌,违抗军令一路向前猛攻。
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祸。曾国荃固执的孤军急进,差点葬送了所部湘军,打乱了曾国藩的反攻计划。
所以,有时候计划真得是赶不上变化,看似胜券在握,运筹帷幄,实际执行起来确是困难重重!
002困难是磨练心性的阶梯
这段时间是曾国藩一生中最焦灼的46天,第一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弟不听指挥,孤军深入,很有可能被敌军反包围,全军覆没。
第二,正好这段时间军中又起了瘟疫。
第三是后方供给出现了问题。
他时常是三更睡下,五更又醒了,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因为在后方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却恩将仇报,这个时候断了军饷来源,有意和自己作对,心里非常愤怒。
但是他又转念一想,古人办事也会遇到和我一样的困境,如果若他人不听我的,就去采取霸道手段铲除异己,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权臣,给自己带来祸患。
如果在他人的反对面前仍然能够动心忍性,修炼自己的心性,委曲求全而且还以没有对立面而忧心,这才是圣贤的用心,我正好可以借着这个不顺心的事来磨练自己的心性。
这个是曾国藩在遇到困难阻碍时的一贯心态,他一生勤求己过,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003尽人事听天命
后来,后方供给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前方攻城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围城3年曾国荃还是拿不出可以迅速攻下南京的办法,于是情绪焦躁,常常生气,身体也越来越差。
这时候曾国藩经常写信劝自己的弟弟,凡做大事,大的环境因素占一半,人的力量占一半,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好了,还是要以身体为重。
听了哥哥的话,曾国荃的焦躁不安渐渐平复下来,也有了充分的耐心和太平天国熬下去,可是后来朝廷却忍不住了。
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预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