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然而两湖的胜利并没有带给曾国藩多少实质性的好处(皇帝并没有给他实权),却给了他过多的自信。
虽然与咸丰帝的战略思想完全不同,但还是听了皇帝的旨意,领旨起兵,奔九江而去。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第八章:江西困境和“大悔大悟”,来看看这位与官场旧习格格不入的湘军统帅,又将遭遇些什么。
01,骄兵必败,再次自杀
两湖的节节胜利让沉稳的曾国藩也不免洋洋得意,却没有意识到,太平军的败退虽是被迫,却也无形中消除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指挥不畅的弊端,战争的难度在暗中不断地增强。
强军无弱将,太平军在几位名将的率领下,用奇策于湖口重创了曾国藩所倚重的水师,水师将领损失惨重。
曾国藩遥望江内船只纷纷溃逃,想到自己花费数年心血惨淡经营起来的水师,竟遭如此下场,羞愧难当,想要自杀,被部下拦住。
不久,军势复盛的太平军,依靠重新夺回的长江航道,分三路反攻,并在攻克武昌后,由石达开部回兵江西,展开了强大攻势。
湖北的大片地区又一次落入太平天国手中,曾国藩一年多的战果得而复失。
同时,太平军在九江牢牢牵制了湘军的内陆部队,湘潭大捷的功臣、得力干将塔齐布命殒九江城下。
军中无可用之将、可战之兵的曾国藩接连败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境。
02、困境当前,大局为重
恰在此时,胡林毅(他的好朋友)又给曾国藩来信请求把他手下唯一仅剩的一员大将罗泽南部增援武汉。
而此时的曾国藩正在九江城下,进退不得。胡林毅请求罗泽南赴援,却是给曾国藩出了个难题,不放罗泽南,武汉确实一时难以拿下来,放走罗泽南,自己安危难保。
但是经过一番犹豫之后,曾国藩还是派出了罗泽南。
因为他觉得从当时天下大局看,武汉更为重要,自己的安危则次之。
曾国藩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的胸怀确实为普通人所不及,在这里我对他的敬意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03.两年反思,脱胎换骨
这一时期曾国藩不仅陷入军事上的危局,政治上也陷入重重泥沼之中。
由于他手上没有实权,再加上他为人比较耿直,影响了他人的利益,所以在官场上处处受阻,可以说在江西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个阶段。
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这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解脱的借口,还没有征得皇帝的同意,他便火速离开军队回到了家乡去守孝。可见他当时有多想逃离那个苦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改变。
曾国藩被解除兵权后,赋闲在家,精神苦闷。
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推荐给他的老庄著作,在这里他见到了另一片天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他开始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既有皇帝大臣的原因,更有自己个性的缺陷,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得罪了很多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他开始给各位好友写信,请大家给他提建议,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与此同时,他的好朋友胡林翼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终于为他创造了出山的机会。
这一回,彻底“脱胎换骨”了。
他待人接物,开始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在官场,对同僚开始讲究繁文礼节了,对皇帝学会了打太极拳,对下属大力保举。他的变化让大家大跌眼镜。
“和其光同其尘”,总之他开始“同流合污”了,反而缓和了各方面的关系。
从一个官场愣头青到“同流合污”者,从大胆直接、以硬碰硬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
“脱胎换骨”后的曾国藩,从此就仕途坦荡吗?他的抱负志向能实现吗?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