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虚火旺盛,听从医嘱,特去药店配了一种常见补药,像六味地黄丸一样的乌漆麻黑的颗粒药。配来后,我就傻眼了,怎么吃都搞不清。
说明书上写着一盒60克,一日吃2-3次,每次吃6克。我翻遍药盒内外,也不确定每次6克是吃几颗。说明书上既没写一盒药有几颗,也没写一颗药大概几克重。
百度也查了,有说吃60颗的,有说吃半瓶盖的,简直是把吃药当儿戏。药不是饭,可不能乱吃,吃少了不见效,吃多了万一闹出些别的毛病,那真是罪过。
于是较劲脑汁,想出两个办法。一种方法是借个精密仪器,称一下6克大概是几颗药。
另一种方法是数一下这一瓶药有几颗,然后计算6克大概是几颗药。
但这两种方法都耗时耗力,我既借不到精密仪器,也没耐心去数药的总数,所以至今也没有服用这个药,打算等工作日咨询一下制药公司再做打算。
你看一种常见药,本应是服用的人比较多的,难道除了我,人人都能准确知道一次该吃几颗药吗?不见得!毕竟精密仪器不容易借到,整瓶药摊出来数也不太容易。
我猜想吃过这药的人大致是这种想法,如果医生说吃六十颗,那就大致数一下吧。如果医生说吃半瓶盖,那就半瓶盖吧,差不多就行了,吃了总比不吃好。
如果医生不说呢?那就随便吃几颗,反正这药吃不死人。吃了几天以后,感觉心里又发虚。到底吃对了没有?还要继续吃下去吗?写得不清不楚的,估计这药也没什么好功效吧?就这样,时吃时不吃,将信将疑!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电话到制造公司,恰逢周末,值班人员让我周一再联系,但我却不抱多大希望。
原因一,是天底下吃这药的人那么多,不会只我一个发现这药说明书的缺陷吧?肯定早已有人询问过了,而且询问多半无果。
另一个原因是,制药如此谨慎的事情,每个药品出来肯定经过层层审核,难道制造公司的所有人都瞎了眼没看到吗?
说明书有问题,不改?为什么?背后又有什么利益链在驱使这种明摆着的错误继续存在?
我不得而知!而且可能永远也不得而知吧。毕竟现在很多事情背后的真相发现,需要舆论的推动,需要血的代价。
前段时间,问题疫苗差点把宝爸宝妈们都逼疯了,纷纷拿出疫苗接种记录本核对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外,甚至磨刀霍霍向长生了。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舆论压力将事件推向高潮。
像这几天闹得满城风雨的滴滴打车事件,先有郑州空姐,后有乐清桃李年华,接二连三,女孩用生命挖掘出了滴滴事件背后的真相,用血证明,滴滴嗜血。
而常用补药这一类不可能引起公愤,也不需要用血做为代价的问题,其背后的真相,估计永远也不得而知了吧!
可能是我想多了,说明书的缺陷并没有什么背后利益链的驱使,可能真的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错了而已。
那药监局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错了吗?应该是吧,可以理解,毕竟像问题疫苗也没有发现,更何况这种补药。
甚至于,在他们眼里,这都不算错,连失误也算不上!
制药、监药都能这么儿戏,还有什么是该认真严肃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