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图/网络
1
郭敬明果然自带话题属性,《演员请就位》一播出,他和李成儒的争辩就立刻上了热搜。
我们先简单还原一下事件现场吧。
当时,郭敬明旗下的演员表演了《悲伤逆流成河》中的一个片段。表演结束后,资深演员李成儒发表了这么一段评论:
“……家国情怀,忠人义士,我们要写的东西太多了,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看这种高中生谈恋爱……”
此处只摘取几句,完整版可参考视频或以下截图。
郭敬明被喷?但这次他没错我认真看了那段表演,说实话,的确挺尴尬。从演技的角度而言,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评委,李成儒老师关于“演技”的点评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直接抨击了作品本身,将其形容为“用廉价的笔触,去引起广泛的共鸣”。
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对《悲伤逆流成河》厌恶至极,其语气中的不满和不屑,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你看了赵薇和李少红的点评,就能明白其中的差距。
也难怪郭敬明会抢过话头,不顾一切要反驳了。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他的喜欢。”
我不是郭敬明的粉丝,但我很赞同这句话。
2
我相信,李成儒老师没有恶意。
作为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大多严肃而严谨,对演戏勤勤恳恳,对作品要表达的东西亦要求严格,本身就自带满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看不惯郭氏电影(小说),实在是情有可原,其实看不上的又何止他一个?
这叫“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我们平时常常提起的三观不同。
质疑可以提、反对意见也能有,错就错在他的话语带着满满的火药味,极容易让郭产生被冒犯的感觉,且有将自身意愿强加于人的倾向。
看电影嘛,有人喜欢抗战片,有人喜欢文艺片,有人喜欢言情片。
这就跟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一样,只是口味差别,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
我也明白,郭敬明的作品一向遭人诟病,其文风人品也都存在许多争议,“抄袭”一事更是板上钉钉无法洗白。
但就《悲伤逆流成河》而言,它的存在确实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并非李老师口中那么一无是处。
毕竟他看到的,只是表演出来的一小个片段。
至少在该电影热映期间,校园暴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那些曾经或正被校园暴力困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共振与共鸣。
退一步讲,哪怕它就是纯粹的情情爱爱又怎样呢?
能被娱乐被消遣,不也是功德一件?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很紧张很压抑了,从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看看综艺、追追甜剧,再读读总裁文,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对。
3
不瞒你说,我也常常被人喷。
在自媒体界,情感博主仿佛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尤其是写鸡汤的,人们常嗤之以鼻,颇有些不入流的意思。
许多人认为,情感文呢,是个人就能提笔写,完全没有技术含量;而另一方面,谈情说爱会给人一种没出息的感觉,远没有谈论时事那么气拔山兮,也没有科技写作者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
有一回,我写了一篇情感分析文,有人评论说:“整天情情爱爱简直是一坨狗shi,为什么不关注一下民生问题?”
当时我真是一脸懵逼。
那种感觉,就好比你正在摆摊卖香蕉,忽然跑来个人指责你为什么不卖苹果?!
但是亲,你不喜欢香蕉,并不代表种香蕉的人有罪。因为世界无限大,总有人会把你弃如敝履的东西视若珍宝,你可以看不惯,但真没必要恶语相向。
毕竟你的暴怒你的愤恨,都无法让其消失不见,除了暴露修养外毫无益处。
平心而论,任何一种文体都自有其妙处。
小说跌宕起伏、散文沁人心脾、鸡汤抚慰人心,我们各取所需就好,对他人的选择根本无需多作评论。
以此类推,世间万事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当然,前提是不违反法规、不践踏道德。
比如同性恋爱、比如单身族丁克族,你可以私下评说,但真没必要跑去人家面前教育、抨击、谩骂。
那不是责任感爆棚,那只是一种肤浅的“以自我为中心”。
4
你发现没有,许多人分不清这么一个事实:“我不喜欢”不等同于“它不好”。
当我们看待某事或某人时,常常会带入许多主观情绪,从而以己度人,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的头上。
潜意识里,总希望所有人都能迎合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对不喜欢的人和事,则难免要透出些不屑来。
这很正常。
毕竟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大俗人,跳出主观情绪难以上青天,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把人生说成是一场修行啊。
你必须学会接纳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观念,甚至对讨厌的东西报以微笑——这其实就是一个淬炼人心的过程。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真正成熟的人,看什么都顺眼。”
因为他们明白,人间和世事都是多面而复杂的,所以拥有了更多的包容与慈悲,不会轻易露不屑来。
最后声明,不是为郭敬明洗白,也不喜欢他的电影,但我不敌视它们的存在。仅此而已。
譬如你爱吃西餐,但也要允许别人爱吃路边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