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一直想写一篇怀念爷爷的文章,但又总怕自己写不好。今天尝试着写写,最坏的打算就是写完每过一段时间就反回来检查修改。
爷爷对美食的讲究。在我们村里,爷爷做菜的味道算得上数一数二的。每逢村里谁家过生日或有重要事情需要招待比平常多一些人用餐时,多数会提前两天告知爷爷,让他在当日去家里主厨。爷爷没什么特别的事,基本都会应承下来。他会提前跟主人沟通,需要招待什么人,都有什么饮食偏好,需要准备哪些原料和调味品。以前农村交通不便利,也没有互联网可网购,乡亲们都只逢赶集才能买到好一点的食材和调味品。有时主人事急,但又不逢赶集日,好几次类似事情发生后,爷爷就自备了一些食材和调味品,以防临时买不到。但他从不赚乡亲们一分钱,只收本钱。什么菜配什么料,切成什么形状,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粉蒸肉就必须自己炒米加调味料用石磨磨成麻辣米粉,爷爷坚持认为这样味道纯正。
爷爷很好客。每当新一季的农作物刚出来,他都会做很多份,给全院每户人家一家一碗送去。新出了黄豆磨豆花;新出了玉米,做玉米饼;新一季的青辣椒出来了,做虎皮青椒;新红薯出来了,做腊肉炒红苕皮;冬至临近,则会炖一大锅萝卜猪骨汤……可以这么说,小院里的大人小孩儿,没有谁没吃过爷爷亲手做的美食。爷爷家住的地方正好处在大家去干农活必须走的路旁【我们四川话叫过路屋】,每逢农忙季节,乡亲们都是早出晚归,好多时候,星星月亮都挂在天空中了,他们才摸黑回家,此时自然是又累又饿。每到农忙季,爷爷做晚餐都会刻意做一大锅,碰到晚归的乡亲路过,就会招呼吃上一碗,回家就直接休息,不必再做了。要知道以前农村不通电,做一顿饭很费时费力的,全靠人工柴火做饭。爷爷就是这样,心里总装着别人。
爷爷是和事佬。村子里难免人和人之间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爷爷在村里特别有威信,大家像有默契似的,不论家庭内部矛盾还是和邻居之间发生口角,争执不下时,总会来找爷爷评理。爷爷不知道给他们各自说了什么,明明刚才还怒气冲冲的两个人,经爷爷一番劝说,临走时气就顺了,脸色也不难看了。这让儿时的我相当崇拜,总是好奇爷爷是怎么做到的。
一提起爷爷,想到了好多儿时往事,仿佛爷爷还在。那时没有觉察到,如今才意识到爷爷在很多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比如爷爷对粮食的珍视,晾晒粮食时,我们小孩子不懂事,总是会洒掉一小部分。爷爷就总说“到口之食,弄丢了是罪人。”问:“什么是到口之食呀?”“就是庄稼从播种到收成,中间不知施了多少肥流了多少汗呢,现在都收回家要进仓了,离吃它们是不是很近了呀,这叫到口之食,浪费了不可惜吗?”“喔,喔!”儿时听爷爷说这些,似懂非懂,但爱惜粮食的习惯却像根植于基因里一样,我吃饭从不剩饭,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
关于爷爷,想写的还很多,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