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全球有84%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全球有84%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作者: 元培学堂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11:10 被阅读0次

文|M2M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要介绍的词条是毕加索,全球有84%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的画屡屡被拍出天价! 却没几个人看得懂,人们不禁怀疑他是否真的会画画。

他结婚2次、劈腿6次、交女朋友N次,他有很多特长,其中名字特长,他全名叫 :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

另外两个特长就是画画和搭讪异性。 

当有人质疑他到底会不会画画时,他表示自己14岁时就已经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了,只不过之后用一生去学习怎么样画得像个小孩而已。

毕加索9岁时画作

事实上,他16岁时的确就能秒杀一大片成年画家,真实的笔触和光线的运用似乎还能看到一丝印象派的影子,随后他就和一群艺术圈的小伙伴跑到巴黎去闯荡了,模仿名家们的作品,摸索自己的画风,一直到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尝到一丝爱情甜头的他画风就开始变得粉嫩柔和起来。

《拿着花篮的女孩》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拿烟斗的男孩》是毕加索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了粉红时期的代表作。这个作品,被评论家誉为 “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手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这个价位创造了当时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

《拿烟斗的男孩》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威农少女》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看不懂毕加索的作品是正常的,因为多数人的印象里,“画得好”还只是停留在古典写实主义(“画得像”)的阶段,有一点基础的能看懂印象派。而进入立体主义之后,绘画艺术就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

《窗前的桌子》

因为,当美术史进阶到立体主义的现代艺术之后,抛弃了很多原有的美术理论知识,逐渐形成了另外一套欣赏理论,画家更加重视个人性情的纯粹表达,抛开了很多条条框框的学院派的技法基础。艺术的好坏,并不是以风格流派区分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而已。

很多时候,不同流派的轮换,就是因为审美疲劳,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需要一点新的刺激,有时候刺激得太多,又来一个复古,追忆一下经典。对于文化艺术的体验,应该是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不断进阶的。掌握一点基础知识后,从个人的感性和喜好出发,才是最好的体验过程。

毕加索《格尔尼卡》,可能有更多人欣赏不来,但是它不是为我们而生。经历了二战创伤的格尔尼卡小镇,生灵涂炭,而毕加索的创作,满怀着反战的愤怒和战争带来的痛苦,每一个经历过二战悲剧的人看这个都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也许这就是艺术场域,一群人理解一类艺术。

《格尔尼卡》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街上的情侣》

从画匠到艺术家的过程是最累的,很多优秀画家到了老年,返璞归真,归于童稚,就是在找寻个人最初的感性记忆。一生的追求也只不过是一个轮回。这也是为什么毕加索说自己在14岁以后的一生是在学习怎么样画得像个小孩,抛开了所谓的艺术包袱,回归自己的本真,才是轻松至极的,做任何事情都如此。

时间很快,我们下次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球有84%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xn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