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六章:又成别离(1)

第六章:又成别离(1)

作者: 白色绸缎 | 来源:发表于2024-04-12 12:08 被阅读0次

历史的机遇也是偶然的,李庄成为了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深刻标记的新的文化中心。

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皆欲搬迁,避乱于四川。同济大学先托四川校友在四川南溪寻找安置之处,但南溪地方官僚和土绅限于眼界和个人利益,拒不接纳。他们正一筹莫展时,在饭馆恰逢李庄镇的土绅,于是促成落户李庄事宜。傅斯年听闻,派史语所人员随同同济大学共同考察,也迁置李庄。

在准备搬迁之时,史语所助理员胡福林,突然请假,说妻子在重庆北碚找到一份工作,要亲自护送家眷赴渝。实际上,胡福林暗中受聘齐鲁大学研究所,追随他的老师顾颉刚,而傅斯年与顾颉刚、钱穆都不和,此事勃然大怒,奋笔疾书向齐鲁大学开炮。齐鲁大学仗着名誉校长是孔祥熙,置之未理。几番周折,日后胡致函主动示好史语所,几位大腕漠然处之。

就在傅火气凛凛讨伐胡福林时,史语所开始了长途搬迁,营造学社与之依附关系,也随之搬迁,一路颠簸,最后乘“民生”公司船沿长江水道入川。

“民生”公司是长江航运的主力,武汉沦陷前两天,宜昌大撤退,“民生”公司创始人、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卢作孚到达宜昌坐镇指挥,抢运战略物资和人员大转移,一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合理布局,分段装运,晚上装缷,白天航运,浅滩枯水处,改用人力拉纤,“那大船小船齐头并进,那军民不分、通力合作的悲壮场面,以及在硝烟密布、弹片横飞的川江水面负重前行的身影,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而使后人越发奋励。”外国记者拍下了全裸的纤夫于寒风凛冽中在长江岸边匍匐前行的照片,让西方为这种不可战胜的意志与潜在力量所感动,这样的民族不会灭亡,美国民众援华的呼声空前高涨。这次大转移,为中国政府组织反攻和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军后悔在武汉会战的同时没有攻占宜昌,上帝没有给他们机会,中华民族绝处逢生。

“民生”公司在大转移中抢运了战略物质,两年后,中国学术重镇由滇至川,又开始新一轮转移中华民族国宝和学术精英的行动,在历史上意义非凡!

2024年4月13日

相关文章

  • 别离(1)

    第一回 红袄 江南二月,莺花无限。杭州西湖之上,舟泛山色,春意盎然。在此繁花茵柳、楼台笙歌的升平一隅中,那“靖康之...

  • 别离(1)

    阿郎坐在白色摩托车后座,双手紧紧箍着阿秋的腰,他闭着眼,把头靠在阿秋的肩上,任凭阿秋随风的短发拍打在自己的脸上。 ...

  • 《岳响河》目录 第六章

    第六章1 第六章2 第六章3 第六章4 第六章5 第六章6 第六章7 第六章8 第六章9 第六章10 第六章11 ...

  • 1.13

    梦昔时 唐·元稹 闲窗结幽梦,此梦谁人知? 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 山川久已隔,云雨两无期。 何事来相感,又成新别离。

  • 别离(二—1)

    今天的话题可能会有些沉重。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生死离别。 那是与我同居半年的舍友,我们住在七楼。大学...

  • 小别离(1)

    冬天的夜, 寂静又绵长。 此刻小家伙在我身边已沉沉睡去, 那么甜,那么香, 偶尔还咯咯咯地笑。 我悄悄爬起来, 打...

  • 随记1:别离

    有的人 匆匆走进我的世界 留下几点痕迹 然后 又匆匆的离开 我从不提分离 因为最怕从此相隔天涯 我伸手 抓不住风 ...

  • 小别离(1)

    第一集 第一个出场的闹钟:五点半,这个情景真的是莫名的亲切,在那个时期,谁家的父母和孩子没有个闹钟在随时提醒呢?父...

  • 心有灵犀(六)

    第六章 她是谁 韩世轩点开手机浏览新闻时发现,自己又成了主角。本地贴吧,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关于他的内容,他又一次刷...

  • 故乡(火星文艺主题作业)

    住进我童年的记忆 走不出我生命的别离 多少次梦里依依 我又成了你 怀抱里的孩子 童年的小溪 千年的古榆 儿时的伙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章:又成别离(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ah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