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
首先,全书结尾可谓是“明目张胆”地挖了一个大坑,好一个未完待续。

马苏德教授参加完会议后,在返回宾馆的路上发现被人跟踪,摆脱之余忘记了伦敦的车辆是靠左行驶而被撞身亡,甩落一旁的公文包被尾随者拾走并送到了扫罗王大道,从中提取的情报显示恐怖组织很可能将在梵蒂冈发动一次袭击。
沙姆龙将这一消息告诉给了还在躲避风头的加百列,匆忙赶往的加百列仍未阻止爆炸的发生。随后在安全公寓里,沙姆龙告诉了加百列幕后主使是来自沙特情报机构的沙菲克,离去时因其乘坐的车辆发生爆炸而身受重伤。
中情局的卡特找上门,让意欲报仇的加百列帮忙解决掉支持恐怖活动的幕后金主琪琪,并为计划物色到了因9·11袭击而失去男友的莎拉;同时,加百列重新召集了小组成员,并为投琪琪所好从温伯格手中借来了梵高的《梳妆台前的玛格丽特·戈齐特》。
通过伊舍伍德的艺术馆,加百列将名画连带莎拉一起引入了琪琪的视野,之后琪琪带着随从及莎拉乘坐游艇来到了法国的圣巴托罗缪岛,在随后琪琪的援交中莎拉发现了沙菲克。
加百列的小组准备暗杀沙菲克却被其发现;暴露身份的莎拉被琪琪送往瑞士,迎接她的沙菲克准备在审讯后将其杀害,同时,不无炫耀地告诉她将要再次袭击梵蒂冈;在森林小屋里加百列及时救出了奄奄一息的莎拉。
加百列再次匆忙赶往梵蒂冈,潜伏在瑞士卫队中的恐怖分子突然向到访的美国总统开枪,关键时刻多纳利飞身挡住了子弹,加百列因此次救驾有功,被传召到美国参议院发表言论以揭示沙特暗中对恐怖组织提供的援助。
在世人面前的曝光让加百列不适合继续参与组织的行动,但为了兑现承诺,加百列还是将名画从琪琪在巴黎的艺术馆抢回并还给了温伯格,随后在伊斯坦布尔赛兰跨大陆宾馆暗杀了沙菲克;最后,在戛纳拉皮扎餐厅外,初次上任特别行动处负责人的纳沃特受命暗杀了琪琪,跪在父亲尸体身旁的巴卡里则哭喊着发誓要报仇。
《暗杀大师》这一系列收获的评价颇高,而我事先并不知情,在图书馆随意借了这本《死亡信使》。最让我感触尤深的莫过于全书结尾的那个坑,仇恨的种子种在了又一个年轻人的心中,如果抛却国恨家仇、意识形态不说,对于平凡的个体,这样不断往复的杀戮复仇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也许就是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吧,突然想到法德在战后能够和解也是蛮不容易的。那么,又如果都实现了共产主义,消除了饥饿与贫困,恐怖主义是否还有滋生的土壤?
自从9·11之后,反恐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和平与发展的进程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联系日趋紧密,没有人、没有国家能够成为一座孤岛、独善其身,反恐需要世界各国建立联动机制这是毫无疑问的,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沙特这个石油王国竟是支持恐怖活动的幕后金主,在金钱面前,那些精明的资本主义决策者们甚至能够牺牲公民的利益、容忍恐怖组织日渐壮大!
“只有永远的利益”,丘胖子的这句话真的很深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世界纷纭中错综复杂、细思极恐的关系实际上与国家之间的较量脱不开关系,利益永无止境,大国博弈归根结底还是利益至上,鄙人不是政治家,还是谨言慎行、好好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