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见到一个有忧郁症的少女,她神情萎靡,毫不起劲;在家连穿衣服都要由父亲打点,父母也因此而吵个不停。
这少女本来在外国读大学,不到一年,便辍学回家。都说她自卑心重,无法应付学业的压力,她自己也是这样说的。我看她坐在父母中间,像个小婴儿,任由父母专心照顾,我请她坐出来,问她究竟生了什么病。
她答:“只是感冒。”
我问:“如果只是感冒,怎么弄到这般大阵仗?”
她说:“坐在这里就是感冒。”然后指着父母中间那个空位,“坐在那里就是绝症!”
怎么坐在这里就是感冒,坐在那里就是绝症?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探索。听这少女娓娓道来,倒是提供了一个很多孩子与青年人发病的版本。
她说,父亲为她打点衣物,并非她有需要,而是父亲“有需要”。夫妇之间长期郁郁寡欢,父亲的情意都集中在女儿身上,只有在为女儿做事才找到满足感。母亲是个凡事都她说了才算的人,女儿却说,她只是表面强势,内心十分脆弱。青年人不爱说话,说起话来,全部都是对父母的观察,以及父母内心的孤单和寂寞。
父母知道孩子忧心,不断向她保证,夫妇之间并没有大问题,甚至自称是旁人公认的模范夫妻,只因为她发病了,才弄得如此纠葛。
女儿坚持;不是这样的!父母一向格格不入,小时放学回家,静悄悄的,谁也不跟谁讲话。她解释:“我从小就很乖,不停引他们讲笑话,只有我在,才能把他们连系起来。我完全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一走开,他们就维持不了!”
怪不得她老爱坐在父母中间。问题是,小时候扮演这个把父母拉拢起来的角色,还算合理,到了成年,还要合理化这个角色,就只能把自己变成病人。
这次在上海精神健康中心一口气见了四个少女,都是医院里的病人,都是情绪失控、割腕、自残、甚至要自杀。包括上述那个少女在内,本来走得远远,也要千方百计的返回家来;也不知道是她们需要父母照顾,还是让空虚的父母有个尽情发挥的对象。
开始时,她们都投诉外面的压力过大,或是父母的期望太高。很多父母也信以为真,乖乖的不敢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有些父母,甚至不停自我反省,怪责自己不懂得如何亲子,才造成大错。
其中一对父母,夫妻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尤其是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女儿,眼眶满是泪水,就是说不出一句话。不是所有父母都是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关心的,后来才知道,这父亲得了重病,女儿其实十分为他担心。父母亲都面对很大的健康与生活压力,为了保护女儿,什么都不对她说。
女儿说:“我其实很想当他们的小棉袄,可是妈妈不让我参与,总是拒人千里;而爸爸,也是一样不肯让我分担!”她最需要的,是一个向父母表达的机会!看到父母亲泪眼汪汪的望着她,她走过去抱着他们,在每人脸上吻了一下,好像完了一个心愿,才安静地回到自己的位置。
原来这是一件没被穿上的小棉袄!
她不知道,这件棉袄一旦被穿上,就很难脱下。但是孩子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选择成为“绝症”!
另外一个孩子,也是知道父母的关系长期陷于僵局,小心翼翼的不敢再为他们添上麻烦,什么都说没关系,不停伤害自己,手腕上都是一道道用小刀割成的伤痕,在父母面前就是摆出一副乐观无忧的洒脱。
这些孩子讲起父母来,都是明察秋毫,讲到自己,却是空白一片。他们大都是在儿时开始,就习惯看父母的面色,对父母的内心情绪比父母自已都更要清楚。不知不觉地,就把保护父母的责任视为自己的事业,一旦陷进这个连父母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黑洞,个人发展就很难找到生机。
正想着上海少女那甚有创意的比喻,回到香港,立刻又见到另一个精神病院的常客,如花似玉的一个美人儿,也是要生要死。我问她为什么要死,她说见了专家,揭开了很多伤疤,却只贴了一小块保护胶布,痛不可忍,便想死。
什么伤疤那么伤人?又是一个身处“绝症”的版本!
她说:“母亲总说我是她最重要的人,但是她与婆婆争吵起来,便会不顾一切,我常在睡梦中被吵骂声吵醒,吓得大哭!”
那么父亲呢?“没有人把父亲当作一回事!记得一次他无法忍受,失控大叫,嚷着要离家出走,我还记得妈妈反手在头顶上捉着他的手,不让他离去!”
这是一个零欢乐的家庭。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在女儿身上,她与自己母亲终日纠缠,女儿也终日与她纠缠,三代女性闹得难分难解,父亲虽然没有离开,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这几个青年人,完全没有自己,只有家庭的故事。很多人都以为她们是应付不了外面的世界,其实外界只是“感冒”,卡在父母的矛盾中不能自拔,才是“绝症”。
要拯救孩子,就要换位!但这是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安全的位置!经过长期的情感投资和经营,没有千军万马,又如何变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