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后都懂了

最后都懂了

作者: 有点个性 | 来源:发表于2018-03-15 16:10 被阅读0次

图文/幸福

最后都懂了

古代人写文章时不用标点符号。闲情逸致时从区区四行绝句律诗,隔断分行还勉强看得懂的话,那么到上书奏折洋洋洒洒万言书,字与字连缀,摩肩接踵扑面而来,竟然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皇上批阅奏章如果没有文字基本功,估计都很难看得懂。

古人不用标点符号,照样言情达意,能流芳青史,或许跟当时他们认为标点符号没有实际作用有关。有人归结为惜墨如金,古人哪有挥毫泼墨时,酣畅淋漓的铺张奢侈,表面看起来似“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夸赞,实则是古代生产力落后形成。在龟板甲骨刻字,一笔一划深描刻画,节省了可有可无的虚字,乃至后起的玉帛竹简,到麻布丝绸上锦绣文章,神来妙笔,文房笔墨纸砚才显得高端金贵。

古时纸墨生产力的不足,直接让古人从写字的俭省与经济方面煞费脑筋,同时还可能是诗词歌赋的可吟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朗朗上口的文字,聪慧者过目能诵,博闻强识,语言内在的声韵音律,更多借助了口口相传,甚至简约了附着于行文中的标点符号。

虽然不用标点,落笔还能保证文从字顺,文章依然通达晓畅,雅致韵味,显示了古人的智慧。不懂其意的倒是后来的人,于是语言学出现了一门专业研究标点符号的训诂学和声律学,这些是学而优则仕的敲门砖,启发蒙童私塾必修课,其中一门学问便是清时的句读。

最近读到李兴濂写的一篇短文,记述红学家吴世昌回忆十来岁时,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旧书没有标点,一开头只见十二个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怎么也看不懂,就跑去问比他大四岁的哥哥吴其昌。

哥哥并不教他,反问:“六是什么?”答:“四五六的六。”“王呢?”“国王。”“毕是什么?”“毕是完了。”“六王毕呢?”答:“六个国王完了。”“这就对了,怎么会不懂呢?”哥哥鼓励他。

这样一问一答,只有“兀”字实在不懂,哥哥说是“光秃秃”。哥哥问:“四川的山为什么光秃秃?自己想想看。”“没有树了。”“树到哪里去了?”“砍了?”“砍下来干什么?”吴世昌看到下句有“阿房出”,便答:“造阿房宫了。”这一下全懂了。

诚如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难怪杜甫会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相关文章

  • 最后都懂了

    图文/幸福 古代人写文章时不用标点符号。闲情逸致时从区区四行绝句律诗,隔断分行还勉强看得懂的话,那么到上书奏折洋洋...

  • 懂了!懂了?

    课堂上,老师指着数学卷面上最后一道大题。 问我:懂了? 我说:懂了! 懂了!懂了? 卧室里,我指着孩子大红叉的作业...

  • 人生百态

    不是所有的言论都需要别人理解,不是所有的选择都需要别人支持。读懂了沉浮,就读懂了生命;读懂了时光,就读懂了人生。 ...

  •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懂了

    小时候喜欢的大拇哥,现在叫何老师,在湖南台阴阳怪气,大笑的时候一脸褶子。 小时候喜欢的金龟子,多少年了,www.h...

  • 最后,我们都懂了

    青春散场,时光荏苒 错过薰衣盛开 然后, 只剩记忆的温暖。 不知何时…… 笑容散落在阳光里, 梦想失落在歌谣里, ...

  • 磁带在铅笔上老去

    这是《懂了就懂了》这首歌里的歌词,我的第一盘磁带也是我的最后一盘,

  • 看懂了足球,就看懂了保险

    我相信这几天许多球迷都要准备看世界杯了,看懂了足球也就看懂了人生,其实也看懂了保险。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场上,双方都...

  • 无法跟喜欢的人在一起, 其实是人生的常态。

    最近听了田馥甄的《后来的我们》,有故事的人,都听懂了这首歌,“最后,我们成了爱了很久的朋友。”那是爱情里最心酸的模...

  • 好起来

    谁懂妈妈的唠叨呢?我好像有点不懂了!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到底谁该让着谁呢?还是大家都硬碰硬,最后双方都损失惨重?嗯...

  • 我心碎了

    谢谢你,原来你还在。 最后了,余光温暖着。 你是影响我最大的人。 听着听着,懂了懂了。 后知后觉,这是我啊。 头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后都懂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mh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