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语言的暗示性。说要懂得留白。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流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的思索、认同、判断、首肯。
二、语言的流动性。语言是活的,流动的。内部的气势是贯通的。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使句与句,段与段产生顾盼。讲究文气。
三、结构无定式。苦心经营的随便。行文结构要讲究自然,有节奏感。
章太炎说“岂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
苏东坡说“下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纹理自然,姿态横生。
四、重视开头结尾。写好第一段,第一段里的第一句。开头确定全篇的调子。就是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态度。
开头以峭拔为好。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来的第一句是“”环之四周皆山”,起得较平。后改为“环滁皆山也”,峭拔,领起了下边的气势。
又如《徙》原来的开头“界上曾经有过很多歌,都已经消失了”
后改为“很多歌消失了”改后的开头比较翘吧,而且有更深的感慨。
结尾分为两种:余音袅袅,戛然而止。
五、写作风格
布冯说过“风格即人”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也就是说,读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口味的书。读书允许有所偏爱,你偏爱的作品会影响你的气质,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
契诃夫“我你读的是什么书?我就可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作家读书实际上读另外一个自己所写的作品”
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欣赏自己。
杜甫不能为李白的飘逸,李白也不能为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词宜关西大汉持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耆卿的词,宜十三四女郎持红牙板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你想学习一个作家的风格,最好不要直接学习他本人,还是学习他所师承的前辈。你要认老师,还得先见见太老师,一祖三宗,渊源有自。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模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六、小说主题
小说都是有主题的。汪曾祺的珠子灯写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契诃夫的贯穿性主题是反庸俗;鲁迅的主题是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崇文的主题是民族品德的发现和重造。
作品主题不那么明显。现在想说的主题一般都不那么单纯。其主题的复杂性,丰富性,多层次性,或者说主题可以有它的模糊性,相对的不确定性,甚至还有相对的未完完成性,一个作品写完后,主题并没有完全完成,我们所解释的主题往往是解释着自己的认识,未必是作家自己的反应,有人说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如果要莎士比亚本人解释,他大概也不太说得清楚,所以说主题有它一定的模糊性。
主题的解释不能有个标准答案,愿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但是有一点必须有你自己独到的理解。
人家问高晓生,他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他说我要能把主题告诉你,何必写小说,我就把主题写给你就行了
林斤澜有一次讲话说人家说他的小说看不明白,他说我自己还不明白,怎么能叫你明白?
龙梦的主题是什么?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你叫曹雪芹自己来回答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他也可能不及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