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想法每天都有,实际的改变来自于新经验。
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应该在人生坐标上留下什么?早过了不惑之年的人为什么会持续的思考这个问题,只因为听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自称罗胖,已经成了一个著名的胖子)在一期《知识就是力量》的演讲中说道,一个人的价值就是看你离开这个世界后,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空缺?他也按照墓志铭的方式总结出: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段时间。所以要让自己过得精彩,就要让自己的这段时间更加值钱。按照他提供的方法:想象你的终点站,那好你的指南针,看好你的金丝雀,找到你的白衬衫。最近的思考就是关于第一个方法的,这个思考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见
见:包括看到和听到的。早上起来拿起手机(很多人的习惯估计和我一样),看了几篇文章,对我有用的一篇是,劝我晚上临睡之前和早上起床半小时内别看手机、别看手机、别看手机。(是在和我开玩笑吗?作为现代人,手机就是我们的一个“器官”啊,除了假牙,有什么身上的“部件”是可以拿下来的,哦,还有假发。)还看到一篇让我“不寒而栗”的文章--《不还我手机就死给你看!》(一位高中女学生写给班主任的信)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强调了学生不能带手机到学校的纪律后发现一位男生在玩手机,就没收了他的手机。(等等,不是女生吗,搞错了性别可有歧视和不尊重别人的嫌疑。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另外,“慢”是现在社会不能容忍的,“慢慢道来”居然不是一个词组。)结果一位女生在这位班主任的备课本里夹了这封措辞激烈的信《不还我手机就死给你看!》并且找这位老师讨要手机,这位班主任看到这封信赶快报告了校长,同时通知了她的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把手机还给了她。
早上除了看之外还听了得到专栏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发刊词说,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将前面的故事联系起来,“拥有一个'死给你看'的 人生”,是一件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啊。
感
看到和听到的故事,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不把“死”当回事?我接受的教育是:人终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我要过重如泰山的一生,这样留下的“缺口”也大一些。姑且依着我的感觉猜一猜“不把死当回事”的“勇士们”的心态:一种可能是认为死是一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还有“复活”的机会。(游戏思维害死人,在游戏里,他们总有“几条命”,或者去大本营充充电就会“满血复活”;再不行“game over”后,再来一局。)第二种可能是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个受到了父母的“不公平”待遇,“我”死了之后,让父母去伤心吧,为什么“我生前”不让我打游戏、不让我玩手机、不让我玩iPad,还要让我去上学、做作业、补课。第三种可能是认为吃穿不愁,我应该“要什么就有什么?”大家都应该满足我的需要,否则,我死了,这个世界也就毁灭了。(这个观点是对的!一个人死了,他自己的世界就会毁灭了,其他人的世界还是存在的,只是他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了。)第四种可能是,这个世界实在无趣,要什么有什么?(当然只是幻觉,他不知道在他的感觉之外有多少人为此不懈奋斗,包括他的父母和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而努力工作的人们)没有稀缺感的世界也是不完美的。
当然,还可能有很多种“脑洞大开”的理由。但唯一没有想到生而为人的责任。仅仅是来这个世界上走一圈?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参透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构成的,最重要的是“人”。这不是很多管理思想里的“人本主义”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缘由吗?人是世界的创造者,人是有责任让天地(环境)变得更好、更友善,让后来者生活更美好。人类一切创造和能动性莫不如此,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等。
思
那,如何过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和人的责任如何对接?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很多人的偶像股神巴菲特说,父亲给自己最宝贵的人生教诲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觉。我自己以前一直认为是一个“理工男”(理工男就等于情商低,自己贴了一个标签),对于感觉之类的事和别人的“言外之意”总是不能理解。(很多厉害的理工男不是这样的,是自己不厉害,不够聪明。)因为所谓的“情商”是一个伪概念,所谓的“情商不够”是指考虑不周、没有学习、思考和总结,总是懒得思考一些“俗事”。自己的这一感觉是对的吗?我要做什么,才能尊重自己的感觉?
洞悉自己的内心,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
懂得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懂得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不代表对外部世界的妥协,而是一个强大自我的生命力展现。
行
学习心理学,认真的学习心理学,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学习,不是浮皮潦草的学习。作为一个专题去学,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与我同行。您愿意和我一起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