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否感受到世尊的慈悲?若有,这个慈悲的定义是?若无,原因是什么?
佛教=慈悲之教
我佛慈悲,众生愚悲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
满足个体的贪嗔痴=慈悲?
慈悲:不在乎外界的评判,始终为个体的终极利益着想。
世尊的三问而答。
2、空相应缘起——没有一个长依不变的主体
例:一个人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
“百姓日用而不知”
3、控制欲的背面是安全感
顺情者名乐,逆情者为苦
八苦:求不得苦
普遍性、唯一且普遍:真理的特性
4、外道与佛陀的心态差别
“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祸患”
佛陀:弘法,是为众生带来智慧,而不是众生为弘法者带来方便。
外道:解决的意愿强烈,三问。
5、游行:闻与思
游行:对四双八辈的圣弟子,指的是八游行,以八正道为圣游行之所。
长期游行的人有五种艰难:
一、不诵法教;
二、忘失所诵之教;
三、不得定意;
四、已得三昧复忘失;
五、闻法不能持有。
这里引出一个疑问:入佛门,究竟是为了舍离我执还是彰显我能(对“我”的肯定,二十种身见)。
多闻,围绕着“目标”的广闻博览。
6、圣人的慈悲VS凡人自性见的慈悲
自性见→三观(外缘内因结合体)
现代佛教徒现状——多为自性见上修习佛法,
本焕长老:生前修行与死后瑞相的关联
修行:不正知见——以能力为导向——大能者——敬仰之心——与法的修行相违背——不自知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无我觉力法,色受想行识的无常无我
宗教之间的区别,在于法的展示形式不同。
带着“我”的状态修行→修行在物质与精神状态下的愉悦——遗留“欲”→异于佛教
7、关于修行
修行的笃定,有所得
笃的是什么?
定的是什么?
内心对真相的渴求程度
对真理向往程度
对法的倾向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