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周书评:《马丁·伊登》 作者:杰克·伦敦

每周书评:《马丁·伊登》 作者:杰克·伦敦

作者: 锈住的脑壳 | 来源:发表于2019-12-23 15:03 被阅读0次

    “ 罗丝之于马丁永远是一个梦,马丁无限地去接近了这个梦,但梦却终究无法成真。”

    美国梦的破灭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另名孤星血泪)、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三本书都在讲述一个相似的故事,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马丁·伊登》更像是一本自传,是作家杰克·伦敦一生的缩影,我把它比喻为“美国梦的破灭”。这本书放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会令人振作,也会让人迷茫。

    杰克·伦敦一共写过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1876年,杰克·伦敦出生于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的家庭。因家境贫困,他自幼从事体力劳动,当过童工,装卸工和水手等,后又在美国各地流浪。

    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为杰克·伦敦后来从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他的作品中,跳动着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成名后却逐渐陷入极端个人主义和空虚中。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服用吗啡过量身亡,年仅40岁。

    在《马丁·伊登》这本书中,作为一名水手的马丁·伊登结识了上流社会的女孩罗丝,在爱情的鼓舞下,马丁·伊登开始写作,这中间的艰辛自不必说。但当他的作品开始走红,原来拒绝他的编辑们开始来求稿,原来鄙夷他的人们也开始来投怀送抱,马丁·伊登一夜之间挤进了上流社会。

    就连之前决裂的罗丝也跑来与他重修旧好。马丁·伊登看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厌倦了这样的世界,他不再进行创作,只是把他积压下来的作品陆续发表,把钱分给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们。在他发表完所有作品之后,曾经的水手马丁·伊登选择在大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刨去这个悲惨的结局,马丁·伊登和杰克·伦敦的经历本身都是很励志的故事。如果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似乎无法去理解杰克·伦敦成名后的放浪形骸、马丁·伊登投入大海的选择。置身于事外,我想再多的议论也只是泛泛而谈。

    我试图去从罗丝的形象入手,罗丝之于马丁永远是一个梦,马丁无限地去接近了这个梦,但梦却终究无法成真。梦的破灭,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跳出阶级去品味

    我们习惯于拿阶级去套用人性。人性很大程度上能代表阶级,但反过来阶级能代表人性吗?

    金庸中张三丰说,“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小了。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我为什么要在开头写上这么一段无厘头的话,因为太多人带着阶级的框架去看待罗丝与马丁。阶级的局限不是局限在罗丝和马丁本身,而是局限在大环境上,如果一味地陷入阶级的桎梏,那么故事也就索然无味了。

    “她是一个苍白、轻盈的人,长着一双大大的、脱俗的蓝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他没有看清她穿着得怎么样,只看清那身衣裳跟她一般的出色非凡。他把她比作长在一根纤细枝条上的一朵苍白的金花。不,她是一个精灵,一个天仙,一个女神;这般超凡脱俗的美,人间哪儿找得着!”

    罗丝长着一双大大的、脱俗的蓝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她出生于上流社会,言谈优雅举止文明,罗丝的出现给马丁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但罗丝是精灵吗?是天仙吗?是女神吗?罗丝也只是一个需要吃喝拉撒的活生生的人而已。

    马丁·伊登狂热地追求罗丝,我想马丁所追求的也只是他想象中的完美的灵魂,他自始至终都是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梦。马丁爱的只是这世界的美好,不爱这世界的枷锁。所以当罗丝真实地出现在马丁面前,他无法去接受。极端的个人主义才是这悲剧的源头。

    所以不是罗丝背叛了爱情,因为他们之间原本就没有真正的爱情。马丁所谓的爱不过是狭隘、自私的。真正的爱情难道不应该是兼收并蓄的吗?选择性地去爱一个人的美好这很容易,去接受对方的缺陷却很难。马丁的爱不是神圣的,罗丝的爱也未必是世俗的。

    马丁·伊登嘲笑勃特勒这样的成功人士,对他们的奋斗经历不屑一顾,甚至为他们感到难过。勃特勒式的人物没有奋斗目标,他们为了成功而成功,这在马丁眼里是不可理喻的,以至于马丁嘲讽勃特勒先生肯定有消化不良症。

    按理说,马丁·伊登早年经历了这么多坎坷,他的奋斗之路不应该具有如此的浪漫色彩。我想这又源于他的自负,马丁自负于自己的才华。他觉得去做一名水手也要比做一个守财奴快乐得多,马丁笃信个人奋斗,但他更想去追寻奋斗的意义。

    苦难可以让一个人内心强大,而成功却能够毁灭一切。

    “在我成名之前,我所有的言论都有人抨击,不被人信服。而一旦我名利双收,我所讲的任何话都成了真知灼见。而这个我,没有任何改变。那些作品,也是早就写好了呀,那么,“我”的价值在哪里呢?”

    当作品没有卖掉之前,人们把马丁踩成脚底泥,当这些作品畅销之后,人们又把他捧成了天上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日夜折磨着马丁·伊登,活着的意义成为了他思索的问题。现实的欺骗和人性的贪婪,像雪崩一样袭来,被彻底击垮的马丁·伊登选择投入大海。

    “一片闪烁、耀眼的白光。光一闪闪地愈闪愈快。猛听得一阵隆隆声,响了好半天,他觉得,自己仿佛在一道望不见底的大楼梯上滚下去。眼看快滚到底了,他掉到黑暗中去啦,他只知道这么些。他掉到黑暗中去啦,他刚知道这么些,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果有人看过加缪的《局外人》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不难体会到马丁·伊登后期的精神状态。成功没有给马丁带来一丝幸福,反而让他起初的梦想幻灭。实际上,马丁·伊登已经一头扎进了死胡同,满脑子都在思索奋斗的意义。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对任何事情再也提不起兴趣。

    但马丁·伊登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人,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去不顾一切地奋斗,却不能容忍自己去接受所厌恶的一切事物。而极端的个人主义也注定马丁·伊登永远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当马丁·伊登的生活都镀上了一层灰色,当自己梦想被践踏、肢解,一切都了无生趣,死亡对于他来说也许真的是一种解脱。

    社会达尔文主义

    杰克·伦敦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他的创作思想较为复杂,受到过马克思、斯宾塞、尼采等多人影响。而《马丁·伊登》这本书本质上是作者对于极端个人主义的一种批判。

    “奴隶型人组成的国家支持不下去,可是却还有人向往着这种社会。一切公平分配,无能者和强者一样享受社会财富,如此一来,每一代的生命价值就不再增长。而整个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随着组成它的生命的衰败而走向毁灭。”

    杰克·伦敦信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依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坚信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尼采的超人哲学同样影响着他,杰克·伦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强者来拯救堕落的世界。

    杰克·伦敦是社会主义的忠实拥趸,但也是偏激的种族主义者。对于许多影响当时社会历史的思想,杰克·伦敦几乎是不加选择、照单全收,在当时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他的思想信仰日渐复杂并相互矛盾冲突。

    在杰克﹒伦敦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阶级的冲突始终在精神上压迫着他,而在杰克·伦敦后期的创作中,有相当数量是敷衍之作。在无度的金钱挥霍下,他不再去追求作品的质量,开始加大马力写作,最终导致创作激情被消耗殆尽。

    抛开种族主义的偏见,杰克·伦敦的作品对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坛具有很深远影响。杰克·伦敦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粗旷、真实、犀利是他作品的内核。他是一个倔强的人,不臣服于命运,不甘于人后。不论是其作品或是杰克·伦敦本身,对今天的我们都有着十分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书评:《马丁·伊登》 作者:杰克·伦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wz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