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心浅读Vol.68| 《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

素心浅读Vol.68| 《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

作者: 素心浅阳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20:23 被阅读0次

    01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兰克,康奈尔大学教授,经济学超级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原书教材版第七版》作者,著名经济学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

    今天讲的这本书,名字叫《成功与运气》,副标题是“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

    02

    在人生的早期关键节点上,好运气对后续的成功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

    喜爱阅读成功学和励志类著作的人肯定听说过查理·芒格这个人,他是巴菲特的左右手,是泰山北斗级别的投资家。他有句名言: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那个东西。虽然说,运气是成功者的谦辞,其实,成功的经验就叫运气。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大体上都是一个精英的社会,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靠天赋和努力去争取财富和地位,而不像历史上那样家庭出身决定一切。精英是一个比贵族好得多的词,这是一个选贤与能的好时代。不过,弗兰克也说,如果你认为精英们之所以成功,就全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外加在人生重大关头做出了理性、正确的选择,不对。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运气,而且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弗兰克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包括了他自己的生活的经历,还有一些系统研究的结果,来说明运气在成功当中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个人运气的规律大约有三条,我们姑且称之为运气动力学。假设现在有两个人,A和B的天赋,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平完全一样,但是A的运气比B好一点点,大约好5%吧。那么请问,假以时日,A的个人收入会比B高多少呢?也是5%吗?那个就大错特错了,很可能更合理的答案是500%,甚至更高。

    人类社会是一个非线型的复杂系统,这意味着初始条件好一点点,最终的结果不是按比例也好一点点,而是很有可能不成比例的把初始优势放大很多很多。一步之差,差之千里的例子太多太多。

    弗兰克举的例子是叫《教父》的主演阿尔帕西诺,帕西诺主演了无数的好片,我们今天的人可能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最佳的男主角,简直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帕西诺的平行宇宙。可是帕西诺能拿到教父的角色,恰恰是运气的力量。首先,当时帕西诺只是一个无名的三线演员;第二,制片方本来想选一个名角来演迈克,可是导演科波拉非得用新人;第三,其实科波拉自己就是一个新人,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的导演,敢跟制片方这样的叫板,还成功了的,太少了;第四,制片方选了几个名角都不在档期,只好妥协了;第五,导演想找一个长得就像西西里人的新人,帕西诺正好合适;第六,原著中迈克戏分并没有这么重要,是导演改了剧本,让帕西诺几乎成了全片的主演。你看,这样的机会有几个新人敢指望,如果没有《教父》,帕西诺还会是今天的帕西诺吗?

    弗兰克在书中讲了很多自己的人生的经历,在我看起来简直是传奇一般,可以说是一系列的好运气,他才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的正教授的职位,他才有机会搞那么多有趣的研究,写那么多的专栏文章,我们才能看到他的这本书。他甚至面临过两次死亡的威胁,也是因为非常不可能发生的巧合,才让他转危为安。

    不过,弗兰克显然不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人,比尔·盖茨才是。我们来看看运气在盖茨的早期生涯中是怎么起作用的。 一,盖茨正好出生在1955年,如果晚生几年,他的青年时代就赶不上个人电脑的第一波浪潮;如果早生几年,那时候他就太老了;二,盖茨的家境很好,更好的是他所上的那所私立高中,是当时全美国唯一一个给学生提供免费的,无限的,能够及时看到运算结果的计算机终端的中学。这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学还没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叫即时反馈的计算机终端。少年盖茨就没法刻意练习那么好的编程技术了;三,盖茨退学创业的时候,正好赶上 IBM 需要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四, IBM 本来想从别的公司买操作系统,但是很偶然的没谈成;五,盖茨的公司去收购一个现有的操作系统,叫 QDOS ,对方的公司那个人不懂行,居然5万美元就卖给他们了,在这个基础上,盖茨做了 MS-DOS ,未来世界首富的第一桶金。

    哪怕以上的这些是有一件不成立,盖茨也绝对成不了世界首富。这种运气,等于连抛20次硬币,次次都是正面朝上。你可能会说这种概率也太小了,怎么可能发生呢?确实,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很难得发展。但是,地球上这么多人,其中必然能找到一个人,在他的身上就发生了。这就好比说,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非常小,但是总会有人中大奖一样。

    当然,我们不是说盖茨全靠运气成功,天赋和努力就不重要。我们说的是,在某些领域,光有天赋和努力远远不够。而且,还有一点,竞争越激烈,运气越重要。

    有的教育专家说,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计较孩子能不能赢起跑线,我敢说,他家肯定没有练职业体育的孩子。像职业体育这样的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的项目,你不但要赢起跑线,而且必须接连不断的一直赢,才能获得一个哪怕是在正式比赛上场的机会,也许你家孩子打球像邻居家孩子一样好,甚至还更好,但是因为非常偶然的原因,一次选拔没选上,那你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原因非常的简单,高手太多了。

    弗兰克介绍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的实验。假设有这么一种比赛,决定胜负的因素当中,天赋和努力占95%,运气只占5%,你猜最后取胜的是什么人呢?结果是只要参赛者足够多,最后胜出的都是运气特别好的人,这是因为比赛中有足够多的高手,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值都非常高。那么这些人之间又比什么呢?当然是比运气。而现在的职业体育比赛,就是如此。没有天赋和努力的根本就上不了场。

    弗兰克统计了短跑项目的男女共8个世界纪录,其中7个是在顺风时候创造的,1个是无风,没有一个是逆风。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说的当然好,但现实问题是,有准备的头脑太多,机遇太少。如果你仅仅凭借天赋和努力,就能在一个领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那只能说明,你这个领域不够热门,没有吸引到太多跟你一样有天赋,跟你一样努力的人。再者,难道天赋不也是一种运气吗?别忘了,智商主要是遗传的。如果一个领域连天赋都不需要,仅仅努力就能有所成就,那只能说明这个领域是个非常低调的领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弗兰克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幸运者的书。我们未必非得参加那种高水平的竞争,但是了解一下那种竞争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也是一种趣味,而且未必一点用处都没有。 以上就是第一个观点,运气对成功的重要性。

    03

    现在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年代,一开始一点的微弱优势造就了最后的赢家通吃,而这点微弱的优势通常是靠运气。

    前面我们提过一个问题,如果有A和B两个人水平一样,但A的运气比B好5%,那么一段时间过去后,A的收入能比B高出多少?万维钢老师估计答案的数量级是500%,现在我们把问题换一下,如果有A和B两种同一类型的产品,A的性能和价格综合起来比B高50%,那么请问,A的销售额会比B的产品高出多少呢?答案不是5%,也不是500%,而是A将占有全部市场,B将出局

    弗兰克早在1995年就曾经和一个叫做菲力普·库克的合作过一本书,叫做《胜者通吃的社会》。那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技术进步能加速好产品的扩散,导致市场被少数几个大公司垄断,本地的小工厂出局。他们考察了很多领域,从轮胎到演艺明星都是这个局面。运费下降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现在很多产品里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是重量,而是它承载的想法。一张唱片本身能有多大的价值呢?真正的价值是它的内容,而把内容多复制一份的边际成本基本上是零。运费越来越低,而且要运的东西还越来越轻,甚至可以从网上即刻下载,结果就是把好东西传播出去越来越容易。这还只是单方面的传播,如果再考虑到消费者给的反馈,局面就出现戏剧性了。

    弗兰克管这个效应叫做网络效应。万维钢老师认为,叫正反馈,更简单明了。举个例子, Windows 对 Mac ,还有录像带格式的 Betamax 和 VHS 的之争,索尼的 Betamax 的清晰度,等等。正反馈是一个最可怕的力量,但也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力量,想要通吃,你只需要积累一点点优势,可是这一点点优势背后,有太多的偶然因素。

    比如说怎样出一本畅销书?弗兰克说,最好这本书的作者之前就出过畅销书,读者跟作者之间已经有正反馈了。如果作者的名气不大,那就得指望媒体的宣传了。比如让《纽约时报》给个好的书评,但风险在于,书评人的口味不一,好书未必一下子就能获得好评。你说找人帮着炒作,可是别的书难道就不会炒作吗?所以,正反馈这把火并不是那么容易点起来的。

    所以,那些已经占领了优势的人,难道不应该感到侥幸吗? 好的人不是产品,不能随便复制,否则,绝大多数人都没工作了。即便如此,人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越来越大。

    弗兰克说,在胜者通吃的市场中,个人的收入有两个特点:第一,你的绝对实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相对于对手的相对实力。比如老球迷都知道,90年代有一个女的网球明星,叫做施特菲·格拉芙。格拉芙在整个90年代的水平一直稳定在世界顶尖高手的级别,但她的收入真正达到最高的是在1993年4月以后的12个月。水平还是这个水平,收入突然猛增,这是什么道理呢?那只不过因为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莫妮卡·塞莱斯因为被粉丝刺伤,被迫休假了12个月,整个舞台都让给了格拉芙。

    第二,只有少数人能获得高收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现在古典音乐的市场非常大,销售量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可是真正从这个市场中获利的音乐家,却是只是极少的人,大部分古典音乐家是不挣钱的。 我们还是假设有两个音乐家,A和B,他们的水平差别不大,如果你让普通观众盲听,根本听不出来,可是一旦乐评人达成共识,认为A的水平更高,B就出局了,A能签到7位数的演奏合同,而B也许只能去当小学音乐老师。你能说出四个男高音歌唱家的名字吗?如果必须去剧场听音乐,我们需要很多的歌唱家。但是在唱片时代和网络时代,也许四个男高音就已经太多了。

    十多年前,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一个长尾理论,说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小众的文化产品也有市场,胜者通吃的局面会减弱。可是弗兰克考察了1995年以来各个领域的销售数据,发现长尾效应并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是最畅销的东西现在更加畅销,不畅销的东西更不畅销了。这大概是因为技术再怎么进步,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也就只有这么多,人们只能选择热门电影和畅销书,好东西越来越容易传播,而位置的总数不变,这就意味着胜者通吃和收入不平等的局面会越来越严重。

    很多人说美国人的数据差距增大是因为工作外包和自动化导致的,这些效应都可能存在。但弗兰克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带来胜者通吃的局面。要知道,现在不仅仅是底层跟上层的收入差距在拉大,上层的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加大。

    现在,连牙医都是明星通吃,普通水平的收入下滑。 1980年代 CEO 的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2倍,现在 CEO 则是400倍,这难道是因为 CEO 越来越贪婪吗?过去选 CEO 都是从公司内部提拔,那么 CEO 的工资就是公司内部协商决定。但是90年代以来, CEO 可以跨公司,甚至跨行业任职,出现了一个开放的 CEO 市场, CEO 的议价能力在大大增加。

    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榜样,就是在 IBM 的传奇 CEO 路易斯·郭士纳,他之前是烟草公司的。 什么叫人才流动?这就叫人才流动,这个流动的时代就是胜者通吃的时代。胜者通吃的时代,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是个人能力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如果你能在某个领域当中,能表现得比所有的人都高出一点点,也许你的收入就会比所有的人都高出很多倍。所以,也是运气越来越有用的时代。

     这就是第二个观点,赢者通吃的时代,说明了运气越来越有用。

    04

    下一个观点是:人总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差

    这种乐观如果没有成功,就是需要的;如果已经成功,就不需要了。一个人的命运当然是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形成,以及完全随机、根本不受你左右的运气。

    前面我们说到,在高水平竞争中,运气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世界上那些特别成功的人,也都是运气特别好的人。我感觉弗兰克这本书,最主要的就是写给运气好的人看的人,他想教会这帮人,怎么正确认识运气,他认为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那么一般人都是怎么对待运气的呢?如果想要做个智者,我们又应该怎么对待运气呢?咱们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事发生在西班牙,有人去投注站买彩票,说一定要选个尾数是48的号码,可能当时的技术比较落后,没有电脑选号和现场打印,他只能在现有的彩票中反复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张尾数是48的彩票买下,结果几天后开奖,他果然中了大奖。记者就问他中奖的秘诀是什么呢?他说:当然有秘诀,买48是顺从天意,我连续7天做梦都梦到了数字7,而7×7等于48。

    你看,人就是这样,有点成绩总能找到自身努力的原因,哪怕在别人看起来是个笑话。买彩票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彩票中奖是有规律的。在新浪网这么正规的网站上,都有专门研究彩票规律,分析号码走势的专栏。有些人对这些分析津津乐道,就好像中奖是因为做好了研究工作似的。我们尽可随便嘲笑那些研究彩票号码走势的人,但是别忘了,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有运气的因素。

    我们看很多炒股和做风险投资的人,一旦成功了就说,这是因为自己的眼光独到和大量的研究工作,不爱说,甚至不承认运气的作用,把成功原因归于自己水平高。这让我们自我感觉很好,真是人的本能。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把一批抑郁症患者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完成难度不同的任务,完成之后,让他们评估自己在任务当中的表现。结果抑郁症的患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实验者对他们的观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能够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实验中还有一个对照组,参加测试的是正常人,也是自我评估,然后跟实验人员的观察对照。结果发现,正常人如果在任务中表现出色,就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正常人如果表现不好,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在其中的作用。说表现不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任务太难。所以什么叫抑郁?抑郁也许就是当你能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的真相的时候,你产生的情绪,这个情绪挺难受的。

    所以,我们这些正常人都用自己骗自己的方法,在生活中前行。 这个乐观主义的精神,可能让我们去冒一些不该冒的风险,经历不该经历的失败。但这并不是正常人的错。想要达到抑郁症的境界并不容易,这事背后还有一个心理学的效应,叫做可得性启发法。

    人们在进行判断的时候,总是依赖最先得到的经验和信息。比如说你经过一番努力,取得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当你回顾这段经历的时候,你最难忘的一定是自身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容易忽略外界的偶然因素。即使当时你觉得非常的幸运,时间际过去,你就容易忘记了。所以过段时间之后,连你自己都会认为,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弗兰克举了一个例子,你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会遇到顺风和逆风的情况,如果你是逆风骑车,感觉会非常的累,也就记住了这个风向;如果是顺风,你就很容易忽略了风向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 Google 搜索顶峰能够找到很多逆风前行的图,但搜索顺风,就没有几张图片了。人们特别容易记住自己逆风前行时付出的努力,而忘记顺风时的幸运。

    这么做,除了防止抑郁之外,还有别的好处。高水平竞争需要我们付出全部的努力,外加运气。想要进好大学,就得从小开始坚持不懈的用功,付出大量的时间甚至金钱,还未必能进得去。可是如果努力程度不够,那就肯定进不去了。在这种条件下,家长是应该跟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呢,还是实事求是地说,即使用功,未必成功呢?当然,要强调正能量,不管运气如何,不信这邪,动员自己埋头苦干,加拼命硬干,也许到时候就真有机会了。

    不过从人生策略来说,正能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的,人生其实有快策略和慢策略之分。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变化不定,运气的成分实在太大,未来的境遇很可能还不如现在,那他的确应该采取快策略,及时享乐就算了。只有当你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对未来有点把握,才有条件采取慢策略,推迟享乐。所以,严格来说,不考虑运气成分真不行

    我们前段时间刚刚讨论过自由派和保守派这两种政治思想的区别,总体来说,自由派比较相信运气的作用,认为许多人的境遇不好,其实是因为他们的运气不好,政府有责任帮助这部分。而运气好的人,那部分人也有责任回报社会。而保守派则更相信个人努力的作用。

    那么我们作为个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对共和党的罗姆尼,当时有人给《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写了一封信,信中是这样说的:奥巴马经常说,美国人之所以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因为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力量,让我感谢国家。罗姆尼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努力获得财富,和他的文化传统很有关系,让我感谢文化传统。

    可是我总觉得,我能过上今天的日子,是因为我自己努力工作啊,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所获得的成就中,到底有多少该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又有多少需要归因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呢? 布鲁克斯给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回答,他说:怎么看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你是往前看,还是往后看。如果你要计划未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报,哪怕这只是一个幻觉,你也应该相信它。只有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

    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的所得超出了你的应得,你应当为此感到庆幸。当你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执行者,你可以认为自己配得上你取得的每一个成就。但是,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你应该知道,那完全是胡说八道,没有外界环境的支持,你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布鲁克斯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你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其实都是正确的。

    这也印证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这个就是《成功与运气》这本书的第三个观点,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运气对人生的作用。

    05

    运气造成赢者通吃,收入差距过大,这造成了人们的互相攀比严重。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一个基本事实,非常幸运的少数人在胜者通吃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拿到比别人高出许多倍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解释了为什么技术越进步,贫富差距越大。 弗兰克用的都是美国的数据,但他书中说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中国,特别一点,他的这个理论甚至能解释现在的高房价。关于中国房价为什么涨得这么猛,而且还一直涨,我们已经听说过很多理论了。比如说中国的特殊的土地财政啊,城市化带来的刚需啊,还有人说是中国丈母娘推动了房价上涨。这些理论哪个对呢?

    读了弗兰克这本书,你可能会觉得,丈母娘理论并非没有道理。 当今美国的土地财政和城市化进程都跟中国很不一样,那么为什么在过去三十年中,美国的房价也在上涨呢?从1980年到现在,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不但没有增长,而且还略有下降,目前大概是6万美元左右。这是关于美国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实,它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受益者只是富人。但美国中等家庭的住房面积比过去扩大了50%。 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收入没有增长,房子却变大了。这个多出来的面积可不是白给的,弗兰克自己统计,1970年,一个中等收入的人租住一个中等的房子,为了负担房租,他需要付出每个月42小时的工作时间。而今天,则需要付出1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么算的话,住房花费占美国人的收入比例已经扩大了一倍。

    如此说来,美国房价的涨法似乎比中国的情况还要好一点,毕竟中国涨的是单位面积的房价,而美国人要花的房价虽然在涨,但是住房面积也的确变大了。

    但即便如此,房价对美国人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房产负担大到了什么程度呢?离婚率上升,由于居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距离远,人们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增加,个人破产率也在上涨。更大的房子并没有让普通美国人生活更幸福。收入不涨,住房的花费却在上涨,这个现象没有办法用传统的经济学来解释。 不过,有一个现象跟它很相似,婚礼的花费。

    按照今天的可比价格计算,美国1980年一场婚礼的平均花费大概是11000美元,而2014年则是30000美元,现在在纽约的曼哈顿地区,一场婚礼的平均花费甚至高达76000美元。那么婚礼花费越来越高,对婚姻的质量有什么好的影响吗?没有。经济学家甚至有统计发现,婚礼花费越高的夫妇,将来离婚的可能性反而更高。这个情况,咱们中国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其实简单,就是攀比

    人们追求的无非就是这样两个地位,自己部落相对于其他部落的地位,以及自己作为个人相对于其他人的地位。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绝对的物质水平决定,而是跟周围人比较出来的。 弗兰克有一个观察,收入差距越大,人们的互相攀比就越严重。前面说了,美国过去的二三十年间,真正实现收入增长的其实只是富人。那为什么我们普通人也非得去住更大的房子呢?这其中有一个原理,弗兰克称之为花费传导

    首先是富人的收入增多以后,自然要住更大的房子。现在标配是房子要大到可以在自己家里举办婚礼,这就要求自的带舞厅。富人的房子变大了,富人圈子里的近似富人群体就会受到感染,也要追求更大的房子,搞些豪华装修,使用更贵的电器,比如冰箱得用上 Sub-zero 。那么和近似富人有来往的上层中产阶级一看,消费习惯就这么一层一层的传导下来。富人引领时尚,其他阶层慢慢跟进。

    其实不仅是住房和婚礼,连生日晚会的标准也在提高。现在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家里办个生日晚会,请职业魔术师来表演,已经几乎成了标配。而且你不攀比都不行,如果你所属的阶层的人都换了更大的房子,你就必须得跟着换,因为如果你不换,你的孩子就不能去本阶层该去的好学区上学。

    弗兰克这本书的关键提议,就是我们降低攀比导致的不必要的花费,把这部分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这并不会改变每个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但却能给所有人都带来好处。他的建议是,税制改革。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累进的收入税,也就是你的收入越高,你的边际税率也越高。近年以来,美国的边际税率实际上都是在下降的,而且富人还能享受各种减税的优惠政策。

    弗兰克提出,放弃累进收入税,改用累进消费税,具体做法,每个人报税的时候,还是先算总收入,但是接下来算你今年的总储蓄,然后收入减去储蓄,就是你今年的消费了,政府根据消费多少累进收税。 这种税制并不影响富人的相对地位,其实富人要争夺的奢侈品并不是什么名牌,包包之类的,而是那些数量有限的东西,比如说海景房,海岸线就这么长,能建海景房的就这么多,能住进海景房的人也就只有这么多。

    弗兰克的这个建议,已经取得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支持,但是短期内未必能实现。弗兰克这个建议有一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投资带来经济增长。现在有经济学家考察历史记录,认为恰恰是消费才拉动经济增长。我怀疑这个累进消费税,可能会导致所有人的消费水平都下降,那么对经济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个问题只能存疑。

    总而言之,弗兰克认为现在有一个黄金的机会,我们因为攀比有巨大的浪费,只要把这部分钱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一个痛感最低,效果最好的解决方案。 不管他这个累进消费税是不是可行,我认为在几个原则问题上弗兰克说的都是对的。哪几个呢?

    我们来看一下:你的成功有运气因素,应该感谢国家和社会。还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幸运者有责任进一步回报社会。 以上就是第四个观点。

    06

    最后,要承认运气有利于合作。一个承认运气的人,自然不会去抢别人的功劳,那么合作者就会信任他。成功就骄横,可能是人的本能。

    其实世界不就是如此吗?华尔街巨头们投资了、成功了,就理所当然的多拿奖金,玩出了金融危机了,就让政府救市,这帮人不但赢了游戏,而且还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左右分钱的权利。这就是《论语》里说的“富贵而骄”,就是说如果你想长久的享受好运气,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就得学会富而不骄。 弗兰克说,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光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是不够的,得跟人合作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一个精英团队。而别人愿不愿意跟你合作,也不是光看你的天赋和努力,还得看你能不能维护集体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你是否能不作弊。

    弗兰克做了一个实验,先把三个陌生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交流30分钟,之后将他们分开,让三人分别做一个游戏。游戏中如果任何一个人作弊,另外两个人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让他们判断另外两个人中,谁有可能会作弊。这个发现就是,如果有一个人有作弊的行为,那么有60%的可能性,别人能事先猜出来他会作弊。换句话说,只需要短短30分钟的接触,我们就能有很好的把握,知道一个陌生人是不是能作弊的人。

    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显然,主要是看气质。所以,想要跟人合作,你最好有一个好人气质。这个气质是怎么修炼的呢?弗兰克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要承认自己的成功当中有运气的因素,不要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自己。一个承认运气的人,自然不会去抢别人的功劳,那么合作者就会信任他。

    弗兰克本人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人虚构了一份记者访谈,访谈的对象是一个虚构的著名的科学家。这个科学家发明的新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采访有两个版本,前面都把这个科学家描写成了一个大大咧咧的,说话不怎么客气的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最后一段,他是怎么说的呢?运气版中,这个科学家说,虽然我们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其中也少不了运气的成分,还讲了几个好运气的事情。能力版中,科学家只说团队付出的大量努力,尤其还说明,是自己的一个关键贡献,才让这个新药能成。

    弗兰克把这两个版本的访谈随机的交给了受试者阅读,并且问受试者两个问题:一,如果你是一个大公司的总裁,你是否愿意雇这位科学家做你们公司的副总裁;二,如果这位科学家是你的邻居,你们是否有可能成为好朋友。

    结果可想而知,是运气版的效果更好,而且有意思的是,对第一个问题,学历越高的受试者,越倾向于因为运气反而更愿意雇佣这个科学家。特别是弗兰克还拿这个实验测试了一批 MBA 的学生,这些学生对运气版非常的买账。所以,对高水平的合作者来说,你承认运气因素,反而还能给自己加分。而如果你能更进一步,达到富而好礼的水平,那对你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常怀感恩之心,这不就是富而好礼吗?很多中餐馆喜欢弄一个佛像,或者是关公像之类的摆在店里,上面写的却是: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类,简直是俗不可耐。弄一句,富而好礼,不是更高级吗?

    最后,来点正能量,弗兰克的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幸运者的,他的目的在于劝说成功者不要贪心拿走所有的好处,最好能给别人也留下一点,回报社会。弗兰克打了一个比方,你是愿意把所有能拿到的好处都拿走,自己开一辆法拉利跑车,但是因为公共设施非常差,你不得不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开你的法拉利呢?还是自己少拿一点买辆保时捷,但是能让公共的路面平整漂亮呢?保时捷的 911 Turbo 比法拉利的 F12 Berlinetta 便宜一半,但也是能彰显你地位的好车呀。

    希望你能时不时回想一下这两个画面,保持富而好礼的状态有利身心,也有利于你取得更大的成功,形成积极的正反馈。

    圈重点:

    这本《成功与运气》的主要观点:

    首先,在人生的早期关键节点上,好运气对后续的成功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

    第二,现在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年代,一开始一点微弱的优势,造就了最后的赢家通吃,而这点微弱的优势通常是靠运气。

    第三,人总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差。这种乐观如果没有成功就是需要的,如果已经成功就不需要了。

    第四个,是运气造成了赢者通吃,收入差距过大,这造成了人们的互相攀比。

    最后一个是,一个承认运气的人,自然不会去抢别人的功劳,那么合作者就会信任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心浅读Vol.68| 《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xh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