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评嘉宾:
陈卫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奇云诺德联合创始人;生物数据整合专家、大数据分析专家。中科院基因组所博士。生物科班出身,后专攻生物信息学,已不下十年。入行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科学(Science)、分子系统生物学(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杂志。视科研为终生爱好,但又注重科学与普通人生活的接轨,理论与实践并重。个人爱好广泛,除生物学外,对心理、科技、人文也多有涉猎。自以为普通人成功的三大要素:不懈的努力、追求成功的信念和不甘平庸的执着。
DNA“条形码”可快速定位体内纳米粒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科研团队找到一种新方法,以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作为“条形码”,能快速测出不同纳米粒子处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助于基因靶向疗法在体内的精确定位。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资讯来源:http://tech.163.com/17/0214/02/CD6V5DBS00097U81.html
陈卫华点评:
没有看到原文,但觉得翻译有误;至少标题有误导。实际上这个实验的目标是高通量的鉴定能特异性的运输DNA或RNA片段到目的组织/器官。我的理解如下:纳米粒子通常会作为载体,将不同RNA或DNA运送到特定组织,以实现基因靶向治疗。但是,不同纳米粒子有不同的定位偏好;而且,很多粒子还会被肝脏过滤掉。因此科学家们就设计出一种大规模试验方法:给各种不同的纳米粒子加上不同的RNA或DNA标签,然后注射到实验动物中。一段时间后,收集各组织内的各种粒子,通过检测它们上面的DNA片段序列来鉴定这些粒子,以实现高通量鉴定具有特异性运输到某组织的纳米粒子。
触发饱足感基因或能降低食欲
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宣称,他们在蛔虫体内发现了一种能诱发饱足感的基因,人体内也有同样的基因,这一基因或能帮助人们遏制自己想要暴饮暴食的冲动。在蛔虫体内发现的这种基因主要负责控制大脑和肠道之间的信号传递,最新发现可能导致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新药,以降低食欲并增加对锻炼的渴望。
资讯来源:http://tech.163.com/17/0215/01/CD9FMLO100097U81.html
陈卫华点评:
有趣的发现。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太年青太天真了:真以为吃货们是因为没吃饱才暴饮暴食?而且,怎么可能有一种药让你觉得有饱足感之后,还能让你渴望锻炼?明明是吃饱了就想睡啊!
科学家发现可消除记忆基因
一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识别了Tet1,该基因具有“消除记忆”的迷人功能。这些研究人员在动物试验后表示,如果他们找到一个增强Tet1基因活性的方法,就可能帮助受上瘾困扰的人和治疗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患者摆脱记忆阴影。鲁登科说:“我们认为增强Tet1活性最有可能的方法是使用药物,例如一种依然需要我们继续研发的活化剂等。”
资讯来源: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17/02/07/031544769.shtml
陈卫华点评:
听起来很美好,然而现实却一点都不迷人:如何选择性的消除某些记忆而保留其它的?不小心误食了怎么办?被坏人利用了又怎么办?
华人科学家34岁成为麻省终身教授 打破钱学森纪录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钱学森在35岁时晋升为终身教授,并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着MIT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的纪录。张锋如今打破钱学森的纪录,成为MIT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这位1982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的科学家,绝对是一位生物学天才,就连娱乐界的偶像级人物王力宏都曾在微博上力挺,并被视为有很大希望冲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资讯来源:http://edu.sxgov.cn/content/2017-02/07/content_7821917.htm
陈卫华点评:
张教授刚赢了基因编辑的官司,又喜获终身教授。谁说福不双至?恭喜他!
臻和科技获1.28亿元B轮融资,专注肿瘤个体化基因检测
近日,臻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臻和科技)发布消息称在2017年初获得B轮1.28亿元融资,领投方为清控银杏,跟投方为正心谷创新资本、凯风创投、雅惠精准医疗基金、泽厚资本等。据了解,臻和科技成立于2014年11月,主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提供循环肿瘤DNA检测,从事无创肿瘤个体化精准诊疗、伴随诊断及病程中肿瘤突变负荷监测。
资讯来源:http://www.lanjinger.com/news/detail?id=30052
北京基因组所发现RNA甲基化调控基因翻译机制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及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杨运桂研究组在研究m6A甲基化修饰结合蛋白调节mRNA加工规律过程中,发现了读码器YTHDF3调控mRNA翻译分子机制。该研究结果以Cytoplasmic m6A reader YTHDF3 promotes mRNA translation 为题于近期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
资讯来源: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45343
日本研发高性能基因检测装置 流感病毒等10分钟可测知
据日本时事通信2月8日报道,日本平板玻璃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8日对外公布已开发出高性能基因检测装置。该研究所称,此装置的分量很轻,约为500克,可以随身携带,大约对样品测定10分钟,就可以检测出其是否含有流感和诺瓦克病毒。需要在病发现场快速应对禽流感等病毒时,该装置便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检测。此外,该公司称今年就要使其商品化。
资讯来源: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02/09/content_15523135.htm
中源协和或以35亿完成对美国傲锐基因的收购
2月10晚间,细胞基因工程上市公司中源协和(600645)发布公告,拟通过收购上海傲源投资管理公司100%股权,将其在美国全资子公司傲锐基因纳入麾下。目前,由于交易正处于对标的财务审计,中源协和仍处于停牌状态。预计此次重组价格不低于35亿,收购完成后将为中源协和带来不低于五个延续的涨停板。
资讯来源: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company/653239.html
基因检测实施“软包装”,核心技术竞争愈演愈烈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将有多种适合健康人群和普通家庭的检测服务项目出现,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来说,核心竞争力不单单是指核心技术,高效准确的个性化服务或许是造成竞争力差异化的决定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直面的并不是核心技术而是这种服务所带来的“舒适度”,如何提供高效精准的服务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的最吸引人的“软包装”。
资讯来源: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politics/653292.html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底线”全球发布
2015年12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首次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后,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学者组成的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就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技术、伦理与监管开展全面研究,历时14个月后,昨天向全世界发布研究报告。报告将人类基因编辑分为基础研究,体细胞,生殖细胞/胚胎基因编辑三部分。
资讯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7-02/16/c_1120474686.htm
更多权威有趣的基因行业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基因空间”(微信号:gene_worl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