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及亲子问题普遍存在;家长与老师的矛盾屡见不鲜;医患关系紧张导致的冲突频现媒体;商家与消费者剑拔弩张各执一词;还有我们个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误解和委屈。种种不和谐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有一种方法能改善这些问题,肯定有人愿意去做一些尝试。那么我强烈推荐这本《非暴力沟通》。
沟通和暴力似乎本就相悖,马歇尔却一针见血的指出道德评判,强人所难,进行比较,回避责任,批评指责都是沟通中的隐形暴力。这乍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想一想如果别人这么做我们心理受到的伤害,就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曾使用过暴力的语言。或许有人会辩解,我是被逼无奈才说出那样的话啊。那么,请先收回你的委屈,“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来学学马歇尔博士的沟通之道吧。
沟通不外乎倾听和表达,而书中的沟通之道就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听起来很容易,但问题是我们很难去掉情绪化的语言,很难做到用心去实施每个环节。快餐文化的侵蚀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使我们追求高效,耐心倾听和用心感受很难达到短期速效,也难怪人们弃之不用了。非暴力沟通本质上是一种爱的语言,爱藏于心,还要溢于言,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书中每个部分的练习有助于我们对照修正自己的语言暴力,而所举案例则很好的示范了这种沟通模式的具体应用和神奇的效果。
关于观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而事实是我们的口头禅中经常出现类似“你太懒了/某某太自私了”等类似的话,瞧,我们没有观察而只有评判,无形的暴力已潜入语言当中。至于感受我们自信自己很清楚,却常常和判断混为一谈。比如“我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好”这不是感受而是判断。而需要干脆直接被我们忽略,我们很少在沟通时时探求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倾听时也往往未能感知对方的需要,更别提表达出需要了。需要常常会被语言蒙蔽。最后一点请求比要求和命令的口吻确实让人感到舒服,我们稍加注意,倒是很容易做到。
有些沟通方式看似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无形中在累积问题,近些年,青少年中常常会有平时的乖孩子出现石破天惊的举动,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而探究根源常常是感受和需要长期被忽略所种下的恶果。所以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思自己是否也曾作为一个施暴者。
某些社会关系中暴力沟通的后果并不至于那么严重,顶多是让你心理别扭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在家庭关系中,如果取之于暴力沟通解决问题,就极易累积矛盾,如同温水煮蛙,终至局面难以控制。所以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倡“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说过“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他们都和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谋而合。当然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关系,它是适用于一切事情的解决之道。书开篇甘地的案例显然说明了极端情况下它也能解决问题。
每个人对非暴力沟通我们可能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训练,但书中的沟通模式如果多加练习应用,足以解决或至少是缓和问题。我愿意努力尝试学习,所以这本书可能会是终生陪伴左右的。
以爱之名,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主导生活。沟通无碍,和谐共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