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学四等人(二)

为学四等人(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4-01 08:35 被阅读0次

——《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9-2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白话】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了才知道的,次一等;处在困境中才学习的,又次了一等;处在困境中却不学习的,这就成了最下等之人。

【思考之三】“困而不学”是怎样的生命状态?

是指处在困穷、不通达之时之地。《注疏》引孔安国曰:“困,谓病于有所不通也。”《注疏》曰:“人本不好学,因其行事有所困,礼不通,发愤而学之者,复次于贤人也。”唐文治《论语大义》对认为:“此章非泛论气禀,盖专为困而不学者警尔。不学有二等:或不通而自以为能通,所谓自暴是也;或知其不通而不求通,所谓自弃是也。曰‘民斯为下’,可哀哉!”唐文治体会到夫子的心意是,专为提醒警示那些“困而不学”的人,不忍心这种人身陷其中,自甘下流。唐文治老先生说自暴是“不通而自以为能通”,自弃是“知其不通而不求通”,自暴是认识上的自我封闭,自弃是行为上的放任自流。

“困而不学”有两种生命状态:一是并未通达,却自以为通达了,这是自暴,自己残害自己;二是自知困穷不通,却不求通,这是自弃,是自己放弃自己。这种人就是下愚之人,是世界上最可悲可哀之人!

为什么困而不学呢?按道理说,一般人遭遇困苦,都会去试图摆脱困苦,进行改变,改变就要学习。所以困而学之才是正常的,困而不学似乎是不正常的,就像我生病了,却不吃药、不治疗一样不正常。

其实,自暴、自弃来源于孟子。《孟子·离娄上》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槽蹋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什么;自甘落后、不求上进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什么。所言总是非议轻毁礼义,叫做自暴;所行总是无法存仁行义,叫做自弃。仁是人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光明大道。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大道不去行,这可真是悲哀啊!

《孟子集注》解释曰:“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之为美而非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仁义之为美,但溺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必不能勉也。”自暴就是伤害自己,严重的自害是不知礼义的内涵,仅凭自己的知见感受,就一口否定礼义的价值意义,不管怎么费心跟他劝言讲说,他也不愿放下自己的执取,一心信受;自弃就是自我放弃,最严重的自弃是虽知仁义礼智的美好,却总陷溺于懒惰懈怠的习气中不能自拔,总是找出各种借口说那些境界太高了,自己根本做不到,就算是想带着他做,他也不能勤勉努力,突破习气。

孔子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处在困境之中却仍不学习的,这就成了最下等之人啊。《注疏》:“知困而不能学,此为下愚之民也。”唐文治:“惟下愚,则不可教诲矣。”程颐《程氏易传》曰:“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一个人,如果禀赋不足,经过努力可以弥补;如果气质不佳,经过修炼可以变化;世上没有不可改变的习性,没有不可打磨的器具。但是,如果对于圣贤言教拒之不信,对于圣贤之道弃之不为,那么,就算是和圣人共处一室,也是受不到任何熏陶,发生不了任何改变的。曰:“道本固有而人自绝之,是可哀也。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光明本性,但若人自不为善,放任自流,困而不学,那是最让夫子痛心的,我们这些学人定当深自反省,更求上进,因为修身进德,变化气质,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思考之四】反观自身,可有“自暴自弃”的心行?如何对治?

反观自身,“自暴自弃”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困扰着我们,“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恐怕没有一天是“日月至焉而已矣”。每天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随时都可能“自暴”,也可能随时都在“自弃”。有时候,看上去好像也在积极努力,其实,又何尝不是“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食之而不知其味”呢?甚至是自欺欺人罢了。对圣贤的言教,我们能像颜渊那样“三月不违”吗?

蕅益大师曰:“只是肯学,便非下民。”只要肯下功夫努力学习,就不会沦为下等之人。云门隐者曰:“下与上,惟在自己。”是做上智,还是做下愚,一切全在自己。怎么办?首先要时刻觉知自己的状态,如何觉知?唯有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日日向内反省,就是觉察困的最有力方法。觉察了如何改正?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也是帮助我们觉察自己困的镜子,通过他人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觉察自己见解的对错。关键还是在自己,《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有强力勉行的决心,何事不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学四等人(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zv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