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回家,没见到黄太,有些遗憾。
黄太是我的奶奶,92岁。她娘家姓何,夫家姓黄,根据农村人的习惯,大家都称呼她黄太。
前段时间,黄太搬去和90岁的陈太一起住。
陈太是我大姑的婆婆。也就是说,陈太和黄太其实是我大姑的妈妈和婆婆。她们只是因为我的大姑而住到了一起。
我大姑今年也快70了。她是一个柔软又坚韧的女性,自小我就对她有一种深厚而又特别的感情。爷爷早年因病离世,老黄家家道日益中落,奶奶一手拉扯着六个年龄相仿的子女,家里还有抽鸦片的老阿太需要伺候,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奶奶就把不到十岁的大姑以童养媳的身份“嫁”给了宫西村的老陈家。大姑给老陈家生了一群孩子,六女一男,大姑为此可没少受罪,尤其是80年代初为逃避计划生育,大姑举家迁移到了福建。这是大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次抵抗,她最终为老陈家留下了一个男丁。
现在,大姑的孩子们都相继成家,大姑父前几年撒手人寰,大姑回到了宫西村,重建了老宅,成了留守老人。老陈家还有另一个留守老人,便是陈太。因着婆媳关系,她们顺理成章地住到了一起。
回头还来说说黄太。黄太有四子二女,她过了六十岁,就像镇里的大多数老人一样,轮流和儿子们一起住。这半年黄太轮到和大儿媳(我大伯母)一起住。大伯母办着厂,每天都忙,抽不出时间来照顾老人。黄太记性又不太好,总是忘记关水电和煤气。大家都担心她的安全,于是在征得她的同意之后,黄太被送到了我大姑家里。
大家都一厢情愿地认为,两个老太太住在一起很合适,起码彼此有个说话的伴儿。从大姑的角度看,反正大姑要照顾老人,干脆两个一起照顾就好了,挺好。但这都是大家的想当然,大姑很快就被两个阿太的斗争折磨得精疲力尽。
两位阿太一起摩擦出来的“火花”,是我的阿爸转述给我听的。阿爸并不是个擅长表达的人,但他还是成功地让我笑痛了肚皮。
第一回合是关于“低碳生活”的斗争,虽然两个老太太并不明白什么叫“低碳”。陈太吃饭的时候会在桌面上铺上两张纸巾,用来放厨余垃圾。黄太看不过去她的“作”,就批评了她太浪费纸张。陈太最终搬出“我有钱你管不着”的架势,黄太落败。
第二回合是关于“卫生”的斗争。大姑让两个老太太把换洗的衣服拿出来给她洗,两个老太太大概都是喜欢干净的人,换洗下来的衣服也不少。大姑动用了洗衣机,结果惹出了两个老太太的怒火。黄太煮了一大锅的开水,把洗过的衣服放进去消毒,以示对大姑的不满。陈太觉得黄太是在含沙射影地嫌弃自己的衣服脏,也表示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大姑左右为难,但又无可奈何。
第三回合是关于“伙食”的斗争。大姑有了前车之鉴,觉得还是要让两个老太太适当保持距离。吃饭的时候,大姑就给老太太们分餐而食,但大姑没有想到,这竟然也成了她们斗争的理由。陈太说大姑给黄太夹的鱼个头更大,黄太说大姑给自己婆婆夹了5个饼,而她才得了4个。两个老太太纠结起来的时候,大姑走投无路,只能气急败坏地打电话给我阿爸求助。
黄太在大姑家一共待了40天,大姑把她送回来的时候,黄太满是委屈地诉说自己的“逃难”生活,大家都只能偷偷地笑。
黄太最喜欢和自己的大儿媳一起住,就是我的大伯母。大伯母是一个很有教养很有素质的女性,她虽然不是豪门出生,但父母都挂着公职,年轻的时候是在温州鹿城区有公干的人。大伯母对自己的婆婆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的,黄太说自己要吃面,大伯母赶紧给她买了挂面,黄太嫌弃挂面太难煮,大伯母二话不说又去买了纱面,还没吃两次,黄太说粉干比面好吃,大伯母又买来了粉干。过两天,黄太说自己其实最喜欢锦粉面,大伯母马上买回来锦粉面。和大伯母住了一段时间,黄太搬家的时候,随身就背着各式各样的面。
黄太对自己的二儿子是又怕又爱。她的二儿子就是我的阿爸。大爸爸离世之后,阿爸就成了大家族里的当家人。阿爸是家里唯一敢大声和黄太说话的人,黄太也只惧阿爸。有一次,黄太不知道什么原因,有点情绪,就闷声不坑地折腾起她的电饭煲,这个电话煲是阿爸新买给她的。阿爸眼看着这锅要被折腾坏了,就问她到底想做什么?黄太一脸委屈,说阿爸声音太太,邻居都听见了,害她失了脸面。阿爸反击了一句:你耳朵不好,我不大声说你你听得到吗?黄太一生气就回房间躺着,任谁请她吃饭她都不为所动在,最后还是要阿爸出面去求。事后阿爸和我聊起这事,一脸的委屈。我只好安慰他,当做是个反面教材学一学,将来你老了可别为难我们这些晚辈。阿爸白了我一眼:这没大没小的话,还就你敢说。
五一回去,没见到黄太,她和她喜欢的大儿媳住在一起,应该很好。阿妈和我说,你奶奶神清气爽,红光满面,一定长命百岁,你不必挂念。
我确实挂念奶奶,她无理取闹的模样我也一样喜欢,年过九十,任性一点,无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