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实在是不知道写啥了,就在此开一个王二娃专栏吧。
王二娃是目前集团人力资源部最可爱的小姑娘、也是我们团队最好看的姑娘(我们团队目前7男1女,目测接下来招的也是男孩)。16年1月26日加入我的团队,是在目前公司,我招的第一位同事。
记得当时我把她的简历递给我领导时,领导瞅着照片问我,真人不会就长这样吧,我笑了笑,“在没面试之前,我也是比较担心这个问题。实际上,本人还可以啦”。所以在她入职后不久,估摸着信任关系已经形成的时候,我就叮嘱她,后续用照片注意着点,她撇撇嘴,把头像换成了猪头(具体记不得了)。
虽说这里并不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但毕竟也只有半年多的工作经历,所以在带她的时候,我还是比较精细化的,加上当时正好是项目期事情比较多,我在给她布置任务时讲解的很清楚,具体目标是啥、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现在有什么参考资料,如果有需要可以去哪里寻求支持等。从单点上来讲,她独立承接起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在二娃入职5个月的时候,有一个条线的中层后备选拔项目需要我们帮助开展,本身项目不大,正好可以拿来让她练手,所以我给到了她往期的参考框架、议程等,让她独立来操作,遇到困难时再来找我。以前,更倾向于我告诉她该怎么做,但这一次,她再问到我的时候,我的回应基本上都是“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因为当时管理半径很小(只有她一个),所以管理比较精细化,每周都要交周报、每两周都会至少跟她有一次正式的谈话,包括谈工作开展情况、她的情绪和想法。具体谈了什么已经没多少印象了,只记得她有点不开心地讲“感觉自己这段时间成长比较慢,以前一直都有大量信息的输入,现在都是自己去想”。着实让我惊诧了一番,因为在我眼里,自己独立操盘所带来的思维层面的成长,要远高于知识和信息的填鸭。
自此之后,二娃逐渐承接起了集团中层后备选拔项目,哪怕是后来的五六百人报名、十几个考场同时进行选拔,她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条。当然,二娃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本来就是一个小姑娘,肯定有脾气,项目繁重时,有时候情绪就容易外露,哪怕是当着实习生的面,也敢跟我呛呛,看的实习生一愣一愣的。记得在第一年给她季度反馈时,常会提及情绪控制。现在的二娃,发脾气已经很少了,甚至可以说,有时候她发脾气,我都会想最近发生了什么、让她有了脾气。
人力资源岗位,初期事务性工作居多,虽然对于项目管理能力、抗压能力/情绪管理、沟通协调能力都有很好的历练,但对于一个新人来讲,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专业性没有那么强。所以二娃也会经常困惑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在哪里,特别是跟自己的同学相比,自己发展的是不是够快、够好,因此难免就会焦虑。因为当时住在东南三环,加班打车回家之时,经常会捎上二娃,就会各种帮她疏解、想辙。走过了初期的迷茫,现在羽翼渐丰的二娃已经更加自信和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了。
二娃是我在公司带的第一位同事,所以对她还是比较上心的,彼此间也形成了很好的信任关系。工作上,我投入的时间比较多,生活上,有时候还需要她帮着提点。初期,团队人手比较少,一直到18年2月,也是只有她和另外一位同事协助我处理一些事情。项目之时,自然要招一些实习生帮忙,比如中层选拔项目之时,就会同时有多位同学帮忙搬桌子、布置会场。他们都是硕士在读,学历素质都很高,工资给的也不高,虽然干的事情技术含量并没有那么多,但能一直有这么靠谱的人帮忙也是不容易。所以对于他们我也还是比较看重的,每次项目结束,都会请他们大吃一顿、喝大酒、然后去K歌。而喝酒之时,我一般又是喝的最多的那一个。倒不是因为我能喝,而是我知道学生看重什么,把他们真心当朋友、而非小时工来看。喝多,自然不在少数。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17年9月,高层后备选拔项目结束请小伙伴们去吃烤串。当时带了一箱红酒,喝完之后,又要了好多扎啤酒。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实习生基本上都是由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豪杰人士包圆了,一个比一个能喝。那一次也是抱着必醉的决心跟他们豪饮。中间去吹风的时候,就被撂下了,然后被二娃和团队另外一位小伙伴送到了酒店,包成了一个大粽子、拍了照,他们才散去...第二天醒来,依然天旋地转,后来发现床边还有一张纸,赫然写着“晚上别忘了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