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了,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见到了很多“不同”,而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王熙凤和贾宝玉。
上次已经聊过了王熙凤,这里聊聊贾宝玉。
跟王熙凤一样,对宝玉之名,林黛玉是听母亲生前说过几次的,说是“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又说宝玉“虽极憨顽,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品味贾敏的话,考虑到她既是宝玉的姑母,又是诗礼之家林家的主母,对这生来与众不同的侄子,显然是既疼爱(特别是她自己没儿子),又可惜(黛玉是个女孩还读很多书呢)的,只是听在年幼的黛玉耳中,恐怕也与听到王熙凤说“来迟了”感到“纳罕”相似——“疑惑”。
因为实在很难想象出生这么灵异,表现又这样奇特的一个男孩是怎样的。
想必我们大家都期待黛玉一进贾府就见到了宝玉,结果作者颇吊胃口,安排出场比王熙凤还要迟,并且是一直迟至黛玉已在老太太那儿吃了晚饭才出现。
也是,毕竟他是全场焦点人物嘛。
而在他出现之前,又经王夫人之口,对宝玉“离经叛道”形象再作了一番强化,借以“警告”黛玉:
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到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还在黛玉说以后自己和姐妹们同处,不会去沾惹宝玉时说,“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一处娇养惯了的”,重申“你别睬他”,“只休信他”。
意思是避是避不开的,必须在此前提下保持距离。听起来挺不容易操作吧!也可见,王夫人的态度其实也挺矛盾的,既疼他,又烦他。天下母亲,在儿子处于“狗不理”阶段时的表现,总是差不多的。
以上都是对林母曾经说过的话的一种印证,不过仍然是侧面的,对林黛玉来说是疑惑的加倍,对我们来说,则是一种铺垫。
宝玉来时,贾母正在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然后她回问“姊妹们读何书”,老太太却回答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倒似并不在意姑娘们读多少书似的。
我想,在这个时候,初来乍到的黛玉恐怕是会感到一瞬间的尴尬的,因为她似乎没有get到外祖母的“点”。而这时,宝玉就仿佛专门为了化解她的尴尬似的出场了。
注意一个细节,贾母的话还没说完,“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可见脚步很急,很符合男孩子跑步前进的风格,然后门外的丫鬟是笑着进来禀报宝玉来了的,足见宝玉不单是姐妹情好,在丫鬟圈里也是有好人缘的。
黛玉马上把心思从读书转移到了对即将见面的宝玉的疑惑上:“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见不见没想好,甚至丫鬟的话都没报完,宝玉就来了,的确不讲规矩:
忽见丫嬛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个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在我们眼里,是一个极俊美的少年,而黛玉一看之下,却“吃一大惊”,并不因为他的俊美,而是因为“好生奇怪,到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另加一个“情”字。
这时的黛玉,就是前世那株绛珠仙草,见到了神瑛侍者了。
想必我们又在期待两玉双目交投,就此“一见如故”了,作者却偏又宕开一笔,没让宝玉看黛玉,就被老太太打发去见吃了饭后就回房去的王夫人了。
向母亲请安后,宝玉换了衣服又回祖母这边来。这时贾母笑着批评他说“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让他赶紧去见妹妹。
注意老太太的用词,在这个时候,林黛玉还属于“外客”,但宝玉显然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她当外客,刚才只是匆匆一瞥,现在才细细打量: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当然也是稀世之容颜,但宝玉此番观察的重心就像黛玉观察宝玉一样,并不在美,而在于“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在于对黛玉容颜中“情”之要素的强化。
这样,就与刚才黛玉对宝玉的观察形成了精准的对应。
不仅如此,宝玉居然还在未听到黛玉真实答案的情况下呼应了“读书”。
他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因为前面察觉老太太对女孩读书的随意态度而改变了回答,说“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隐瞒了自己已经读过“四书”的事实,但宝玉却在接着给黛玉取字“颦颦”被探春质疑该词出处系杜撰时,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传说中“极恶读书”的宝玉,竟然肯定了黛玉读过的“四书”才不是杜撰的,也就是有价值的,说明了什么?除了他其实读书很多,更说明了他和黛玉真的是心有灵犀,三观一致啊。
只不过,黛玉毕竟初来,对宝玉的了解还不充分,特别是还处于揣摩着别人的意思来说话的阶段,所以这是她万万料想不到的,但这无疑已成了黛玉和宝玉的一个接上头的暗号。
当然,更令林黛玉万万料想不到的是,宝玉还会因为她一个出于常情常理的回答而“发作起痴狂病”来。
原来宝玉因为看这妹妹实在太面善了,就觉得她也应该有玉,甚至他可以没玉,这林妹妹必须有玉,结果一问黛玉,她却没有玉,还强调“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这话本来是应景顺便奉承一下的。但用来奉承别人挺好,作用到宝玉身上可完了,直接发生了“摔玉”一节,还满脸泪痕地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全靠老太太平常哄惯了的,自有应对良方,拿黛玉本有玉,只因母亲去世殉葬尽孝等语哄了过去。
这可有点吓着黛玉了,为宝玉流了进贾府后第一次眼泪。这宝玉可真是与众不同的,而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他与她精准的“呼应”两字上,这真的就是他们的前世约定吧。
对此,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