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个饭局,见到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都是10岁,上三年级。
用“八面玲珑”来形容A一点也不过分,小家伙嘴甜得像抹了蜜,竟能够见男士说一套、见女士说一套。比如不但一口一个“阿姨”地叫着,还能分别用“漂亮”、“优雅”、“气质特别好”、“举止落落大方”称赞各位女士。而且,饭间频频举杯敬酒,说出的话跟成年人无异。
相比,B就逊色多了,虽然也很有礼貌,言谈举止始终是孩子的稚气。看着坐在我对面的B,我头脑中反复闪动着一个词叫“憨态可掬”,尤其喜欢他吃完了东西把手指放进嘴里吸吮的样子。
饭后,几个意犹未尽的朋友一起喝茶,又聊起这俩孩子。
其实,大家说得更多的是B,也更喜欢B。我观察到,分手时,尽管都和A打招呼并赞美,但却没有像对待B那样去亲热地摸脸或脑袋。
在确定普遍喜欢B而不是A后,我问了个问题:“猜一下,过40年,当俩孩子50岁时,A和B在社会上哪个混得更好一些?”
一致觉得应该是A。
我问:“做父母的,都希望儿女将来在社会上混得更好吧?”
大家点头。
又问:“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A?还是成为B?”
没有人回答。
“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我们讨厌的样子,比如像A。”我说,“只是,希望不是现实。”
短暂的沉默后开始讨论,我感到话题变得沉重了。
心智的成熟是以压抑天性为代价的。具体到两个孩子,B一定比A更淳朴和本真一些,像吃了东西不是用餐巾纸擦拭而是把指头放在嘴里吸吮这样的动作,说明他“是”个孩子。
上个世纪,温尼科特发现了大量奇怪的病人。奇怪之处在于,他们有良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是自己却觉得活得“不像人”——空虚无聊、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由此入手,在深入观察后,温尼科特提出了“假我障碍”这一普遍的心理病理形式,并指出这些人的主观感受出现了问题。
追踪研究证实:像A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可能成为“假我障碍”患者。
我在门诊上也曾见到这样的人,年龄30-40岁,在一般人眼里,已事业有成。“但总的说,他只是随波逐流,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满足感。他无法在深层和理解的水平上与人认同,他不能体验别人为什么活得那么起劲和心满意足”。
许又新教授称之为“无聊神经症”。
朋友问,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病症?
我没回答,而是让大家思考:“A和B,哪个孩子体验到了更多的爱,从而拥有更强的安全感呢?”
答案很迅速也很一致:B!
只有在爱的滋润下,一个孩子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健康地成长就是从容不迫、按部就班,说着孩子该说的话、做着孩子该做的事,一切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成熟而不是“催熟”。
道理简单如此。
可是,又有几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孩子而不是像个成人呢?
“失败的教育”是基于当下的唯一选择。
凡涉及到孩子,无论我从哪个角度胡说八道,总能得到众多回应;而对我觉得下功夫精心琢磨过的文字,反倒没几个人搭理。
昨天我又写到了孩子,试图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A和B来演绎。
反响热烈,很多潜在水下的朋友也开始发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有位朋友说,儿子也10岁,就是典型的A。TA预测,至少在今后的一百年内,中国的上层社会主要来自于像A这样的孩子。之所以这样培养,就是希望儿子将来不要沦为社会的底层,期盼着别人的雪中送炭。
“在事业有成后,即使患上‘假我障碍’,其痛苦程度也定会低于被别人漠视甚至歧视;更何况,谁能说一个花费如此高昂费用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不是在向社会炫耀自己在为富足的生活锦上添花呢!”
追求“锦上添花”,总比盼着“雪中送炭”要好。
我不反对这样的培养理念。
稍加反思后,甚至觉得自己就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儿子。问一下朋友,得到的回应也都和我比较一致。
一位大姐说得比较直接且深刻——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常常是‘两张皮’:嘴上说着最希望的是孩子‘幸福’,可实际做着的却是奔着孩子‘成功’而去。见到一口咬定只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家长,你得先看看他们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然后再排除已经对孩子的未来彻底绝望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大姐说,她的孩子小学曾是佼佼者,可现在“网络成瘾”已两年不出门。“我目前就是在‘求其次’——只要孩子将来能养活自己就好。如果连‘其次’都不能做到,我就只好‘求其再次或再再次’了。”
在大姐所暴露的真实面前,任何不能提供有效帮助的评判都是多余。
读了圈友的评论,我觉得有必要重申自己的观点:到底把孩子培养成A还是B,那是父母(和孩子)的选择;我的职业可以对某种选择做出是否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判断,但是却不能说出好坏。
只要不违法,选择大可随意。当对“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说三道四时,我们可能忘了那句老话:有钱难买愿意。
那么,把心理健康放在社会现实的视野下,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很可能是:心理健康者反倒被心理不健康者所引领和管理!
前天接待了位35岁的女性,严重“洁癖”。她是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近年来带着团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她说毛病是从小造成的,哭诉:“妈妈教育她就一句话:一个长得不算漂亮的女孩子,就得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事要一板一眼,坚决不能邋遢!”
我想问问:这位妈妈当年如此教育孩子时不知道危害吗?
如果你答YES,我会觉得你可能还没做父母,或者太不通人情。
在发现问题并承认了“教育的失败”时只是事后评价,而“失败的教育”却是父母基于彼时彼刻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唯一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孩子要么A,要么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