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第六章 给孩子建构哪些人格 )
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世界上所有先进的教育,都一直肯定地认为,人的教育,应该先建构人格,再学习人创造的知识。建构人格不是在我们传统意义的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因为每个孩子生来都不同,他们也必须在后期发展中形成不同的个性,同时他们得有需要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特征。这就需要成人的设计和引领,我们盘点一下作为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很好,哪些人格元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点击每一条的链接可观看详细内容)
有很多成人,看到这种观点就害怕,这不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太强了吗?大家都知道人的个性太强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但是大家再想想,谁愿意跟别人完全一样?其实我们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人们喜欢特色。人们喜欢自己穿了件谁都没有穿过的漂亮衣服,如果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衣服的穿法,上街一看,所有人其实都已经像你一样在打扮自己,你马上会对你的别出心裁失去兴趣。其实创造的本质是人不同于别人,如果人群中的每一个人的想法一样,说的话一样,穿的一样,爱好一样,这个人群的人很快就开始追求不一样,这就是人的本质。
......
为了能对生活具有感觉,人们就必须具有感受力,感受力对人一生的生命质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没有形成感受力的机会,感受便处于较低的水平,成年之后,他们每天就是活着,既不痛苦也不快乐,这就是近于灵魂丢失的状态,也就是人们所谓的麻木。他们对社会没有什么建设性,不能给家人温暖,不能给朋友友情,没有思想的火花给周围以新的创造,自己生活得索然无味。
......
人类是一个向往提升、向往美好、天生就追求舒适的动物。当所有的人都退化到不再爱美,不懂得爱护美好的东西,个再会创造美,不知道舒适和愉悦是内在的观点和感受,对舒适和愉悦的认识只停留在低档的物质层面时,人类就会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人类的精神内容也与低等动物差不多了,一旦人类走到那样的地步,离灭绝也就不远了。
......
在人类所有的潜能中,探索精神和对新事物尝试的欲望被排在前面。我们不知道人的祖先猿人是否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按达尔文的进化论,某种动物具有某种基因都是由于生存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中,那些探索精神强的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猿人更容易活下来,于是在他们的后代中,这种特质就很强。在生存的淘汰中,那些探索欲望强的猿人活的时间更长,养育的后代更多。逐步的探索就成为人类的一种天然的特质,被编写在人类的遗传密码中成为了基因,成为了人类这种动物生存的重要潜能。
......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认为什么都不干、成天闲待着是享福。在乡下人们经常会说:看谁谁的媳妇,人家多有福气,丈夫在外面挣钱,人家成天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长期忙于工作的人,认为放长假不上班是幸福的事。有人认为人类天生是不爱吃苦的动物,是懒情的动物。
的确,人类天生不喜欢吃苦,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被认为是吃苦的话。但只要留心一下,我们又会发现,人这种动物是一刻不停的需要动的动物,实际上成人也像孩子一样只要醒着就一刻都不停地在动,只不过孩子还不能让身体不动只动脑子,成人可以让身体长久不动,大脑在翻江倒海地活动。
......
咱们可以试着体验一下孩子的疑惑。孩子说:三颗纽扣加三颗纽扣是六颗纽扣我知道,但你为什么写 3 + 3 = 6 呢?其实很多成年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小小的疑问其实牵扯到人类语言和学科的发明。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创造,但从末有人想过,数学的符号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根本的疑惑。人类有了这样的质疑精神才能关注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关注到自己行为的目的,才会有自我觉知能力。
......
在动物界,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小动物在遇到了困难时,它的家长会来帮替它把困难解决了。一般不到危及生命,动物的家长不会上手,小动物也不太会等着别的动物帮它们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只要成人不是冲上去把孩子挤到一边自己替代孩子把所有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都会去试着自己解决,实际上孩子经常会强烈要求自己解决。我们发现孩子只要没有被养成等待别人替他们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都只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才会向别人求助或放弃。这跟动物的幼崽是一样的。即使成人总是和儿童一起来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给孩子们,孩子们也会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
......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这种动物对人的痕迹非常感兴趣。孩子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成人所创造的世界中,他们对物质探索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化到对人类文化感兴趣,很巧妙的是,人类文化正好是人类通过与物质互动,通过与其他生命体互动,将经验和感知升华为人类精神的内涵。我们看到的是古人从很早就开始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用符号记录下来,以此帮助自己生活得更好。
......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头脑不清楚,如我们带看员工去拓展,其中有寻宝游戏,我们事先把指示牌和藏宝图挂在合适的地方,人们会顺着路线提示找到藏宝图,根据藏宝图再找到藏宝的地方,根据暗示的标志找“宝物”。有一队没有发现这些暗示于是失败了,在讨论时,有一个人指出“是指挥部分有问题,因为他们没有限失败的那部分人沟通好,没有告诉他们标识在哪里,藏宝图也没画清楚宝物到底藏在哪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一个员工问人力资源顾问:“我怎样才能挣到更多的钱?”人力资源顾问告诉他提升自己,做更高级的工作。他说:“那还是算了吧,我需要更多的空闲时间。”
......
再说孔融让梨:按照自然属性,一个孩子在选梨时(如果他喜欢吃),他就一定会拿个大的梨。但当被教育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孩子的本能和教育他的愿望之间出现了冲突。如果这个孩子知道按自己内心的需要选了大的梨,那个教育他的人仍然会爱他,他可能就会按自己的本能愿望去选择那个大的梨;如果这个孩子曾有过不按教育者的要求去做,教育者就会不高兴的经验,为了生存,儿童会紧紧依恋养育者,努力达到养育者的要求,去愉悦他们,他就会违心地去拿那个小的,并说一套让养育者高兴的话。
......
在以前的教育中,人们用一些故事如《三个兄弟,十根筷子》,来试图使孩子能够适合群体;老师也不断地通过讲团结的重要性,唱有关团结的歌和做有关团结的事来试图达到使孩子能够适合群体的目的。但人们发现当孩子能听懂这样的话,能被这样的故事所教育时,实际上已经有点晚了,而这样的教育模式也不能使个体真正地从心底里热爱群体,有时可能会起反作用,反而使个体在完成群体任务中因为担心自己的付出不能被发现,担心自己的功劳会记在别人头上而斤斤计较。
......
我们必须让孩子在结束了现阶段的学习后,能够适应于任何一种教育,不能由于强调自己的教育特殊性,而使孩子的特质远离主流教育和主流社会,使孩子们在想要进入主流教育时却没有能力,或者把孩子们造就成根本不需要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群。
......
如果有人讲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幼儿园,但很担心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环境。那么这个担心与成因就是相互矛盾的,很好的幼儿园应该是能够帮助孩子很好发展的幼儿园,除此之外就不能叫好的幼儿园了。
......
有很多人一听到原则就会害怕,因为原则意味着控制和制约,有人批评原则,说给孩子设立原则就是破坏孩子自由;更有人认为孩子就是真理本身,成人崇敬孩子就是崇敬真理,于是他们反对给孩子建立任何原则,基至连给小学孩子上的课也成了对孩子的限制。
......
人怎样才能皮实呢?一是经历过了磨炼,二是没有心理伤痕。有很多人认为,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抗风雨的能力,其实人们发现,只有在有爱,又经历了自然风雨的情况下才能使人成长起努压的能力。如果没有爱只有恶劣的环境,那么这个人可能比溺爱的人还要不堪风雨,并且在没有风雨时也天天担心自己可能遇到风雨,动不动就惊恐不安,人变得极其胆怯和不堪一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