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言
六、盐文化的研究(续2)
盐的精神文化源于人们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理生存需要后,超越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需要,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和自由的需要。在盐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盐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的是它的精神文化。盐的精神文化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关于盐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它以意识、观念、心理和理论等形态而存在。如早期人类追逐盐的意识,业盐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食盐生产性开发对社会时尚于风气的影响,有关盐的各种神话及其意义,由盐而产生的各种习惯、风俗,当然也包括盐的生产中出现的科学技术成就、艺术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等等。盐的精神文化可以极大的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
七、古盐道及旅游开发
1.古盐道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除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影响深远外,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古盐道,纵横延伸于川陕鄂数省市。一是镇坪古盐道,蜿蜒在秦巴山区的生命脉络,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二是虞坂古盐道,故名“青石槽”,被史学专家定位为“中国第一条国道”;三是川鄂古盐道,神农架古盐道,被学者们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四是川盐古道,概括为: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以及川滇古盐道;五是川黔古盐道。
特点一:川滇古盐道——多条古道的重叠
云南本产盐,但滇东北的昭通、曲靖地区距云南的盐产地道路险远,严重缺盐,主要依靠自贡富荣盐场和乐山犍为盐场的食盐接济。川盐入滇的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乌撒入蜀旧路线,即叙永—毕节—威宁—宣威,再从宣威至沾益、富源等地;二是沿着“五尺道”路线,即宜宾—珙县—高县—筠连—盐津—豆沙关—大关—昭通—鲁甸—曲靖;三是“闰盐古道”,以四川盐源为中心,经西昌、攀枝花、木里到达云南宁蒗、永胜、华坪、丽江。此条盐道,考察组选取了宜宾的南广镇、筠连县及昭通的盐津、昭通城区、曲靖的会泽县城、沾益、富源、宣威及毕节的威宁、赫章、七星关及瓢井镇作为主要考察点。
特点二:川鄂古盐道——川盐发展的黄金古道
川盐入鄂,是川盐发展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至今,恩施、竹溪、竹山、房县、巴东、兴山及神农架林区还保存着大量的盐运古道。
水运是进入湖北重要的方式,尤其依靠长江、汉水、清江及酉水河的水运。长江线是川盐入鄂的最主要的运道,自贡、犍为的盐运至泸州,由泸州进长江经江津、朝天门、涪陵、丰都、奉节、巫山沿川江顺流而至湖北的巴东、秭归、宜昌、沙市;忠县、云阳、奉节的食盐直接顺长江运往湖北腹地;巫溪的食盐经大宁河运至巫山后进入长江,再顺江进入湖北销区。
陆路方面,据调查最重要的“主动脉”是食盐运抵万州、云阳、巫山、奉节、石柱的水运码头后起岸,翻越渝鄂交界的七曜山,到利川、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再由来凤再转运至湖南的龙山、桑植、张家界及凤凰,其内部又有多条网状式支线。川鄂古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石柱、利川、建始、咸丰、来凤、竹溪、竹山及神农架林区。此外,还对作为盐产地的重庆忠县、巫溪、开县、云阳及彭水进行了考察。
特点三:川湘古盐道——武陵腹地中穿越
川湘古盐道主要分布在湘西的武陵山区,主要是从恩施、铜仁、酉阳3个方向进入桑植、永顺、张家界等地,进而覆盖湘西全境。
经恩施的盐进入湘西主要有两条路,一是经建始、恩施、宣恩、来凤进入龙山、桑植、永顺;二是经恩施的建始花坪、景阳双土地、石灰窑、鹤峰,进入桑植,再到张家界等地。酉阳方向的盐,经湖北咸丰、来凤到龙山;或经里耶、洗车河到龙山,再经桑植、张家界、石门到澧县,到澧县后部分盐又经常德进入洞庭湖流域。铜仁方向的盐,主要是从涪岸经乌江运至铜仁后,转运入湘西的里耶、凤凰及洪江等地,再转运至沅水,由沅水进入洞庭湖流域。川湘古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龙山、桑植、里耶、凤凰、洗车河、捞车河及洪江等地。
特点四:沿线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川盐古道沿线具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与盐运相关的文化遗产。调查中发现,古盐道的遗迹基本上是清晰可循,非常具有代表性且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就有自贡汇柴口古盐道、金沙县五里坡古盐道、石柱西沱镇楠木垭古盐道、泸州雪山关段古盐道、筠连县犀牛村及隐豹关段古盐道、毕节七星关段古盐道、盐津豆沙关段古盐道、建始县花坪镇石垭村古盐道、神农架林区红举村段古盐道等。沿线碑刻和摩崖石刻众多,如龚滩的《永定成规》《永定章程》碑,金沙县渔塘河碑刻群,竹溪卡门湾的《万古不朽五福桥》碑,赤水河吴公岩的《吴公浚河记》碑,来凤县石桥村的《千里告之》碑,豆沙关的《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及自贡漆树乐膳坊的《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碑等。
川盐古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寺庙和会馆建筑,最具有普遍性的有西秦会馆(陕西庙)、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万寿宫、禹王宫、贵州庙、湖广庙及王爷庙等。并且,川盐古道沿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盐运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典型的有贵州茅台酒、先市酱油、福宝豆腐干、合江早豆花、涪陵榨菜、利川柏杨镇豆腐干、黄柏园的桃花灯以及广泛流布的船工号子、背盐歌、挑夫歌、民歌、诗词等。
2.古盐道旅游开发
(1)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南丝绸之路”利川川盐古道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利川本土作家雨燕的长篇小说《盐大路》。利川市周边遍布十余口古盐井,为川盐古道咽喉、枢纽之地,川盐入鄂至湘到黔必经其境内。
(2)重庆酉阳县
投资180余万元启动盐道旅游保护开发工程。在酉阳,因盐成就了“钱龚滩、货龙潭”的商业传奇。在龚滩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家家户户挂“盐灯”的传统和与盐相关的“大业”盐号、半边仓等文物景点。
“川盐古道”在酉阳境内全长125公里,丁市镇境内有30余公里。保存完好的古道从洞溪垭绵延至与铜鼓乡交接处的桥岩垭口。当年,背盐人从酉阳的龚滩镇出发,经金鱼穴(两罾乡)、朝天馆(天馆乡)、丁家湾(丁市镇)、桥岩垭口、三岔坝(铜西乡)、隘门关、铜鼓潭(铜鼓乡)、石垭子(板溪乡)、山黛沟到龙潭镇,艰难跋涉,年复一年穿行在这条古道上。
根据保护开发规划,该镇将依托雄狮河漂景区、中坝万山红叶景区打造,在位于该镇境内的古道起点厂坝村,修建牌坊、观景亭、修复损毁石刻,整治石板步道。开发沿线农家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推出古道驴行、雄狮泉漂流、红叶观光、盐商文化旅游体验等项目,积极申报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酉阳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至龚滩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金旅游线上的游客集散中心,建成生态民俗旅游体验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3)重庆石柱县恢复盐道西沱古镇
西沱镇“盐运民俗”成“非遗”。石柱县西沱镇盐运民俗项目成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沱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西沱古镇原名西界沱,起始于明、清,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坐落于石柱县长江南岸,依山傍水,是长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交汇地,更是当今的重庆市旅游名胜之一。
西沱古镇更与巴盐有不解之缘。东周时,巴国就拥有渝东的巫山盐泉、奉节东岩碛坝盐泉、云阳卤泉、开县温汤井盐泉、万县长滩盐泉、忠县蔞井溪盐泉等众多盐泉。历代王朝先后划定四川石柱县西界沱等地为“川盐销楚口岸”,西沱镇盐运民俗更是巴盐文化的浓缩精华。
自从西汉时期,西沱便已经成为川盐销楚的重要中转站,来往客商云集西沱,由此带动了原始荒蛮的西沱向餐饮、旅店业发展。四川地区盐业的发展,带出了一系列的产业,盐开采煮制之后的运输,几乎都需要人力来进行。西界沱自古作为古蜀地区最西的码头,自然担负起了蜀盐外运的重任。当地人和一些盐商看到了这个独特的“川盐销楚”带来的商机,便在江边搭起栈棚,为来往盐商提供饮食、住宿服务。随着生意越来越兴旺,精明的商人便沿着自江边到独门嘴长达2.5公里的山坡逐级修建栈房。那时没有交通工具,盐商们要把川盐运到湖北的利川、恩施等地,必须雇人肩挑背扛自江边上山顶,通过独门嘴进山,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这就为西沱古镇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客观的地理条件。到了北宗年间,西沱已成为“川盐销楚”的盐运大道起点和其它商品集散地。自汉朝到清末,西沱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石梯街。它依山取势,自江边直上山顶,是长江沿线唯一垂直江面的街道。沿着“天街”直下,就是有名的“下盐店”。作为川盐大道的起点,“西沱天街”上有两个出名的盐店。“下盐店”是盐商所开,“上盐店”则是官府所开。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这两个盐店生意十分兴隆,来往盐贩、挑夫络绎不绝。由于数百年来盐的浸渍,这口古井里的水竟有一股淡淡的咸味。据当地人讲,至今用这口古井水煮饭,可以不放盐或少放盐。
今天的巴盐古道虽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哥佬会等汉留组织也在历史的潮流中烟消云散,但巴盐古道留下的丰厚的盐道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4)四川自贡
开展考古调查,编撰丛书,拍摄纪录片,谋划举办“重走古盐道”系列主题活动;四川理工学院已做足川黔渝生态区古盐道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分析等功课。
四川自贡仙市古镇主打盐运古镇旅游品牌。
仙市镇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的釜溪河畔,东与何市、新店镇接壤,南与瓦市镇、洪沟乡相连,西隔釜溪河与沿滩镇、卫坪镇相望,北与和平乡、大山铺镇相邻。
仙市古镇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是以井盐文化主根系为依托的萌生而发展起来的。自然风光迤逦,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民俗浓郁,曾因“四街四栅五庙三码头和一里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远近闻名;“串庙长龙通南北,闭关锁闸各成囚”的“仙人变阵”是古镇的主要布局精华,古镇建筑仿佛一副“仙女侧卧图”侧卧在釜溪河滩,故名“仙滩”。古街古寺,民居民俗,市井市声、名人老作、传说传奇、民风民谣,孕育出风情别致的古镇文化,因此成为研究巴蜀古文化、解读川南场镇风情民俗的活标本。
仙市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古镇建筑风格极具个性,充分体现了形式服从于功能的设计原则,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规划,突现了一地多用、一物多功能的设计理念。街坊邻河而建,四街一巷呈“正”字型布局,层次分明,突出了河岸风光;石板路面与老式木门,花格窗的民居、店铺,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建筑精美的南华宫、雄秀的天后宫、宏阔雄伟的川主庙以及富丽堂皇的陈家祠等主要建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南古建筑精品。
以栈道、槽道、木桥、石梯等连缀而成。
镇内保存完好的古盐道在马鞭河至朝阳洞境内,长约15华里,与现代公路遥相呼应,有错落有致、宽约两米的“百步梯”;有隐约可见、堆砌整齐的盐外道石坎、还有人工精凿的悬崖石道。
关键词:研究,阅读,艺苑,良医
上庸君(shangyongjun1)与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微博、简书等多家新媒体同步,每日呈献4图文,供大家乐读与评论。
感谢关注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