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兰雅(J. Fryer,1839-1928)是来自英国的一位传教士,1861年7月从英国到达香港,在香港一所教会学校任校长。1863年,为了进一步学习汉语,他辞去了香港的工作,到北京担任同文馆的英文教习。后来又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任教师,工作之余他还担任《上海新报》的编辑,介绍一些西学。从1868年起,傅兰雅到上海江南制造局任译员,从此直到他1896年离开中国到美国定居,这位传教士便以在华推行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要事业,为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呕心沥血。
傅兰雅他的主要贡献包括:
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一生共译书129种之多,遍及基础科学、应用技术、军事、社会科学各方面,其中也包括力学,当时称为重学;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学普及杂志《格致汇编》;
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科技书店,在中国约近40座城市有代销点,出版和销售的书籍达千余种,数十万册;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科学普及学校:格致书院;
还编写了《格致须知》、《格致图说》等普及科学技术的教科书42种,这些教科书在中国早期颁行的新学制的学校中影响很大,有许多被新学校采用为教科书。
1896年,傅兰雅随妻、子到美国定居,在伯克利大学任东方语言文学教授,1902年任系主任。1913年退休,1928年逝世。
即使是在美国工作期间,傅兰雅仍心系中国,他多次重访中国,介绍和帮助中国的留美学生。1911年他捐银6万两,建立上海盲童学校,这是中国的第一所正式的盲童学校。傅兰雅安排儿子在美国学校培养盲童教育人才,然后派来中国教学。1915年,他在美国家中会见了前来参加博览会的黄炎培,并感情深重地表示:“我几十年生活,全靠中国人民养我,我必须想一办法报答中国人民。”
傅兰雅时期的中国, 旧的传统势力太强,对科技传播、社会进步造成严重阻碍。对此, 他深感苦恼,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他总结说:“外国的武器,外国的操练,外国的兵舰都已试用过了,可是都没有用处,因为没有现成的、合适的人员来使用它们。这种人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他们必须先接受训练和进行教育。……不难看出,中国最大的需要,是道德和精神的复兴,智力的复兴次之。只有智力的开发而不伴随道德的或精神的成就,决不能满足中国永久的需要,甚至也不能帮助她从容应付目前的危急。”
傅兰雅是一位真诚地把现代科学技术送上门来的西洋人。他也是一位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中国人民的科学技术事业的西洋人。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同志》)
参考文献:
参见百度百科对傅兰雅的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