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学问是什么?
我们用人强调德应重于才,但在这个前提下,又要注重心量与才的问题,坚持德量才三者的统一才能担当重任。
用人以德才兼备最好,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只能以掌握现有的人才资料,按其德才而任用。
用人者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其人的长处,使用其长处,而回避其不足。而人的缘分有尽不尽之时,合则留,不合则去。
人才往往是一个企业的基石,基石不稳则厦业将倾,选贤用能是自古用人的基本之道,而在委以重任之时,德行更是要置于才能之前,才能不足还可以时间打磨,德行有亏则难以为继。
只有做到自知,我们才会更好地知人、识人。在任用人才时避免一味从自身出发,以个人好恶、亲疏远近作为评判标准,避免任人唯亲,但同时也要做到“选贤不避亲”,从大局出发,以企业利益为重。
因此在企业发展中,想让员工树立忠诚感,愿意为企业“卖命”,不仅仅是升职加薪好福利这些常规方式和手段,还需要企业发挥更多的人文关怀精神,给予员工更多的奖励、鼓励与肯定,让员工感受到被需要、被关注和其他地方体会不到的温暖,这样才能让其产生归属感。
一个企业若能对员工以礼待之、以情动之、以诚邀之,平等对待,必然会生出忠义之心。
《冰鉴》金句: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如何把“做事”变成“成事”?
湘军统帅曾国藩,短短三年时间便剿灭了纵横十八省、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紧接着,主动裁撤湘军,兴办洋务派遣留学生,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一生“为师为将为相”,继承并发扬了程朱理学,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延寿五十年。立功、立德、立言,完成“三不朽”,成为儒家最后一位精神偶像。
办天下事,要天下才。曾国藩从心里认识到人才重要性,明白只有集合众人之力方能成事的道理。对于有功之人,他总是通过奖励和保举等方法,来提高这些人的作战积极性。
抛开历史环境等外在因素不谈,曾国藩能够把事做成的核心因素,主要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实践。
为天下苍生立命的强烈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是支持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的认知传统,让曾国藩能够从前贤的身上学到智慧和经验,来应对复杂的世事;诚以待人、忠恕廉洁的道德准则,又让他为人光明磊落,不为世俗恶习所困,能够吸引一大批英才为他所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曾国藩的志向,也是他在乱世中立身、成事的不二法门。
《成事》金句:天意不可知,只管尽力做事,成败由天。

如何打破不断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
我们常常被问题困扰,不得不投入大把时间和精力来解决问题,然而却效果甚微。往往是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又冒出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导致进入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中。
“问题”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碰到的东西,问题其实就是期望得到的和实际体验到的之间的差距,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就要考虑两条路:要么降低期望值,要么提高实际体验。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表述,学会在不同层面上考虑问题;也要明白每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而问题最难以处理的部分恰恰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另外,如果在对问题的理解中,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出错的点,那就证明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而真正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记住四条秘诀:一是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二是如果某人有能力解决问题,但他本人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个问题;三是要试着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问题很快就能够消失了;四是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法更有效。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明确问题的真正所在,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你的灯亮着吗?》金句:要想回答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在问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