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是图画和文字的完美结合。绘本是柔软的,每个绘本都会告诉我们在成长的历程中所应该感受的温暖和有趣,但并不说教,并不生硬。这是绘本的魅力所在。
《石头汤》这本绘本并不难读,而武老师带领着学生透过60分钟,慢慢走进了一碗热气腾腾、独具风味的绘本汤中。
武老师先出示三幅跟布施有关的图片,领着学生真实地感受布施的含义,继而导入与和尚有关的绘本——《石头汤》。
接着,武老师带领着学生品味这碗“石头汤”。武老师先用深情的语言自己读绘本故事,再让学生一页一页地读故事。学生讲故事的时候,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图画的细节。学生在武老师的一问一答当中,不停地思考,不住地想象,感悟到了人们对于三个和尚态度的改变。
讲完故事以后,武老师还把绘本故事进行了延伸。先让学生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石头能煮汤吗?幸福和石头汤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再用三个问题,把绘本读得更厚了。
问题一:三个和尚是怎样运用煮石头汤的方法一步步带着大家走出怀疑,走向和睦的?引导学生关注和尚们的语言有什么智慧,这是教学生读绘本的时候关注语言。
问题二:故事中的女一号是谁?为什么会是她?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武老师回顾绘本画面,让学生数小女孩出现的次数,这个过程既是对绘本情节的回顾,也在教给学生感受绘本丰富的内涵。
问题三:谁是布施者?谁是被布施者?这个问题直指绘本的核心:彼此都是布施者。
理解了绘本的内涵,武老师继续带着学生思考:有人说不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有欺骗,和尚是用欺骗的方法煮出石头汤的,你们同意吗?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这不是欺骗,是智慧的唤醒!
最后再引导学生关注书的封面,看封面上有什么,延伸推荐其余不同版本的《石头汤》。这个环节设计也是很巧妙的,别的整本书阅读课都是从封面开始读起,而武老师却在最后才引导学生关注封面这个关键的内容。
纵观武老师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设计,也没有过多的煽情,武老师就这样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品读绘本,把人生的哲理悄无声息地浸润给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