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对经典不屑一顾,主要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俗人,对当圣人没兴趣。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经典解读,我实在看不懂,不明白这些文字和我有什么关系,直到遇见了《老子的心事》。上周开读书会时,有位老师也曾和我一样的想法,我摘录如下:
后来我开始学《道德经》,这本书大学时也读过,但读不懂。因为有了学《易经》的基础,大概能读懂了。2021年8月,有一次做公益讲座《道德经》的智慧,在查阅《道德经》的资料时,看到了雪漠著《雪煮道德经-老子的心事》,看完之后,特别的喜悦!这正是我需求的,想要看的,写的太好了。雪漠老师智慧如海,能把老子背后的心事能写出来,太伟大了。我读的《道德经》版本也有50个版本,从来没有看过达到雪师这样的高度的。
他的分享和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我也酷爱雪师的《老子的心事》。包括我们上海读书会启动,许多书友纷纷报名,大家都是冲着这本书来的,雪师写得太好了,有些书友是没有时间读,有些呢是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的。
显然大家会好奇,为什么这本书会让我们如此喜爱呢。《老子的心事》是对《道德经》的解读,雪师在这套书中,更注重于用,而不是讲哲学和理论知识。可以说读了雪师的书后,我才明白,原来经典对我的生活可以有如此巨大的帮助。包括那些我似懂非懂的文字,背后竟蕴含着这样的深意。
比如我们上周日共读《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中讲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不有”,很多事情因为他而成功,很多事物因为他而出现,但他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比如,释迦牟尼讲了四十九年经,却说自己没有说过一个字。这就是典型的“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做了也不指望依靠它得到什么。“恃”是依靠的意思,也就是凭借这个行为得到什么利益、得到什么好处、得到什么地位。换个说法,就是做而非功,做了也不需要依靠它得到什么东西,所有的行为都是全无功利的。
“功成而弗居”,功成名就之后,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不因之而沾沾自喜。
这点文字的解释并不难懂,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理解,怎么去用,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就这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众所周知,我是一名HR。其实我的工作不止人力资源方面,公司的行政工作也归我管。这个岗位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办公室主任,实际上大家都懂,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干得好没人夸,干得不好都是我的错。公司上至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规划,下至厕所马桶堵住,反正都是我们部门的活。说真的,过去的那些年里,很多时候我都是有怨气的,过得不算很开心。
后来读到这部书,我才慢慢地转念,从行为上改变自己。“生而不有”,许多事情确实是在我们部门的帮助下才完成的,我原先一直执著于别人的认可,当别人看不到我的努力时,心里总是不舒服。假如我不在意自己做了什么工作,还会纠结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为而不恃”,做了也不指望依靠它得到什么。做人嘛,人到无求品自高。想通这点,我放下了许多,就纯粹地为公司做点事情,真心地帮助同事一起干活,其实这种工作状态也挺开心的。而且我这个部门不涉及业务,和谁都不会有真正的利益冲突,处于中立位置,只要我不计较,就不会出现什么尖锐的矛盾。
“功成而弗居”,功成名就之后,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不因之而沾沾自喜。我不仅完成本部门的事情,业务方面的工作,我也常去帮忙。小公司嘛,节约人手,要养那么多人干嘛,人力成本太高了。遇到一些紧急项目,我们部门都会去帮忙。做就做了,不要有什么你们部门,我们部门,都是公司的事,都是利益自己的事情。这样一想,就是为了自己做事情,那还有什么情绪?
大家看,短短的十三个字,就改变了我的认知。那么我转念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在工作中抱怨少,态度温柔了,和同事领导之间的相处也更为融洽了。当然,现在工作中还是会有许多麻烦事,但没有了情绪,事情也不过是事情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做就好啦。
是不是很有趣,同样的生活,因为心境的不同,呈现的景象也截然不同,当然最后的走向也完全不同。我想这就是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最大的收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