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它,也许今生今世我也不会知道所谓《烧饼歌》中 “只恐燕子飞来” 的含义。若没有它,我也不会对从未听过的闽南语歌曲着迷这么多年并对中国南方的这种方言情有独钟。若没有它,我应该永远也不会知晓,为何在中国民间中流传着这个说法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若没有它,我的确没有学习繁体字的动力。若没有它,我人生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了。它,是多少年来,关于明朝时期最令我 “执着” 的第一部台湾连续剧《神机妙算刘伯温》。也许,提起宫斗和历史类的影视作品,人们都赞同大陆制作的应该比港台剧做得好。其实,我写出这篇文章来不是想夸奖这部戏有多么地好,而更多的是想对这个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敬佩和爱戴。所以,先不说我与这部戏的故事,而要向大家分享一下,专家是如何分析这位流芳千古的英雄的。
前不久,我刚刚发现江西卫视有一档节目叫《经典传奇》,而在2016年10月曾讲的故事竟是关于刘伯温的。那期的题目为 “歷史迷案記•明朝第一謀臣劉伯溫之死”。本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刘伯温的信息之际,而在这条路上又遇上了此主题,可想而知,我一句话也不说就点进去看了。节目时长为半个小时左右,讲解的内容较多,但既清楚而又科学。我看得津津有味。其中就有这么几段较为亮点: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什么意思呢?就说历史上有智慧,有谋略的聪明人很多,但是最最聪明的就这两位。甚至有人认为,两人相比,刘伯温更胜一筹(我就是那帮人的其中一个),因为他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刘伯温晚年得了病,照太医的方子吃药之后,他的病情不但不见好转,相反十几天之后出现了严重恶化。三个月后人就死了。从这段情形来看,刘伯温死得有点莫名其妙。可问题出在哪呢?是刘伯温年纪太大了吗?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按照明代的标准,这个年纪不算太老。是风寒严重吗?对当时的太医来说,风寒算不上疑难杂症。那既然年纪不算老,病情不算严重,可为什么吃了太医开了药没多久,刘伯温就死了呢?虽然说史料记载,刘伯温被胡惟庸害死。民间传说,害死刘伯温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朱元璋。但是对这两个说法,厦门大学某位姓傅的教授都认为不成立。那么刘伯温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按照傅教授的推断,很有可能是刘伯温病死的。那么刘伯温得的是什么病呢?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肝癌。傅教授认为,也不完全依据史料的描述,刘伯温得了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更是密不可分。据《明史·刘基传》的记载,刘伯温的性格的第一个特征是性情刚烈。有一个贩盐为生的强盗叫方国珍举兵造反了。这势力强大的,元朝政府拿他没办法。这就想起了附近的刘伯温就起用刘伯温为元帅府的都市,相当于元帅府的主任。刘伯温上任之后就提出了方案,下令各个城加高城墙,严防死守。这一下方国珍没戏了。这方国珍无招了,而这朝廷又想招抚他了遭到刘伯温的坚决反对,说这号挑头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必须杀一儆百。最后方国珍上下打点买通官员,朝廷还是招抚了方国珍。刘伯温一气之下又辞职了。他性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脾气暴躁。在史料中,傅教授发现,刘伯温特别爱发脾气。比如有一年,陈友谅大军占了太平成(安徽当涂)继续准备向东扩张,势力非常强大,把朱元璋手下的这帮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说赶快撤退吧,有人说赶快投降吧。唯独刘伯温怒目圆睁坐那,一声不响。朱元璋一看这刘伯温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了。只是不方便当着众人的面说,就把刘伯温叫到自个儿房间就问 “先生,事已至此,怎么办呢?”。刘伯温说 “这一帮子主张撤退的投降的应该统统杀了”。(傅教授认为刘伯温)你看这话说得多难听啊。若让这些人知道不得恨你啊!有人说,这是刘伯温性格直率。不是,这是刘伯温爱乱发脾气。那么我们要问了,癌症,据现代医学确实跟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抑郁的人患癌症的概率确实比较高。可是,既然刘伯温爱发脾气,那有气都撤出来了又怎么可能抑郁呢?这个问题确实也让傅教授为难了好一阵子。但是,他还是找到了刘伯温的心结所在。
什么心结呢?其一,忠臣不事二主的纠结。傅教授说,在投朱元璋之前,就在投与不投之间的徘徊犹豫了很久。当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不和朱元璋合作的时候,朱元璋仍下一句话说 “白面书生不识时务” 说完转身离开婺州(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回了应天。那么在刘伯温的心目中,朱元璋就是个草寇。可是经过一段观察发现,这个草寇可不一般,是一代明主。可是观念转变完了之后,他依然在儒家的那种忠臣不事二主的矛盾中纠结。这样的纠结也可以理解。想想看,一个政府的官员让他投农民军,本来还在打仗呢,现在投到对面的营垒中去。这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的。这个过程会很压抑。其二,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之后建立了不世功勋,但是他感觉,其实自己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朱元璋真正的信任。为什么呢?最明显的,就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只给了个伯爵。俸禄最初是多少呢?每年240石。再看李善长,人家是公爵(公侯伯子男),比自己高两个档次。每年俸禄更是多达4000石。这是刘伯温感到压抑的地方。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让刘伯温抱憾终身。什么事呢?他没有当上丞相。像刘伯温这种读书人,当丞相应该是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可是朱元璋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心愿。所以在内心,刘伯温一直相当抑郁。当然,傅教授认为,造成刘伯温患上肝癌还有一个致命的打击。一面是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可是强压着自己的真性情不能发火。志向高远,心气极高却强忍着去归隐田园。归隐了田园还避免不了小人的诬陷。小人诬陷还不能够声辩自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住在皇帝身边,让皇帝放心我没有野心。这得多郁闷啊。刘伯温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种心态是最伤肝了。正在刘伯温在京城谢罪的这些日子里,胡惟庸正式被任命为左丞相。这是对刘伯温郁闷压抑心情的最后一击。刘伯温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悲愤地说了一句 “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意思是如果我对胡惟庸的预言不验的话,那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了。那么他的这个 “吾言” 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他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说胡惟庸 “如果以驾车为例的话,他会毁了你的车的”。胡惟庸的得势让刘伯温是 ‘忧愤疾作’。显然,刘伯温的病不是偶感风寒,而是因为心情长久压抑,忧愤交加生了病”。(…)
可见,傅教授所提出的这些推断很有道理。而作为一名在华留学生来说,我虽想了解更多,但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毕竟历史是历史,有些细节现代人是无法解释的。我却有另外的看法。人在世不管出生于某段历史,TA的长相、智慧与人生的种种经历都离不开这个个体前生今世的因果。当TA完成某个“任务”或已把该偿还的东西偿还完了将自然而然地离去,包括感情。不管我们用现代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也只能推出很有可能性的结论而已。
作为一个着迷于古装剧的女观众,我承认自己一直以来关注更多的是各位英雄的感情生活。这部台剧不说,就说很早很早以前,当我还在读中学时就看了不少中国电视剧了。其中当然也有诸多明星演过《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我往年所接触过的影视作品都是已被翻译成自己的母语了。而有些东西,越了解原本越感到欣慰。就像这部台剧一样,从2006年8月在台湾持续播出到2008年3月,共有九个单元的404集。每个单元大概有几十集,讲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据我所知,这部戏从未在大陆播过。而在越南的近几年来,各个电视台都陆续播出。当初,由于还没完整地买下版权,所以一两个单元播出完之后就停止了。没想到一播就得到越南观众各阶段年龄的喜爱和追随。我早就明知台湾剧的风格。不但剧本很长,甚至有点啰嗦,而且大部分都是内景或假景。但因为它也是一部喜剧,而且讲的故事真不错,所以我越看越把持不住自己了。我还记得当年,因为被剧中的情景和角色所吸引住了,尤其是刘伯温和阿秀——刘伯温的师妹,那段多愁伤感的感情,令我差点儿报上了大学中文系专业。后来通过一些会中文的越南朋友介绍,我意识到在第七单元的某一集,阿秀会死的。若剧中这个情节对于刘伯温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那么戏外,在阿秀牺牲之后也是我们对这部戏的告别。我们不想再看、不想再面对刘伯温,因为看到他,我们会想起阿秀,我们会很难受的。“为什么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每次想到这,我都很无奈。为什么我们的命格恰恰相克呢?”。那时,每当想到这些话时,我就像疯了一样,恨不得看懂每一行字幕的意义,甚至找书籍去了解,看看到底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痛的情景。不过命运的安排还真捉弄人啊。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甚至一直到我快大学毕业之际才会那么一点点汉语。也许对我唯一的安慰就是历史上,刘伯温虽娶了三个妻子,但他对第一位夫人(也是他的表妹)感情最为深刻。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过去没有发生过那场悲剧。
不知不觉,快十年了。为了追求事业、学业,我几乎都忘了心里面仍存在着这个心结——戏中的阿秀为何要死呢?如今,我终于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中国话,终于可以继续跟随“伯温思秀”的故事了。我不知如何形容这个爱情故事有多美,只知道这部戏本来的名称在百度上已被改为《刘伯温与阿秀》了。它不但体现出来了历史上刘伯温最真实的性格,而且也满足了我们的少女之心。唯独不真实的一点就是刘伯温的颜值太高了。
很多人会认为我是个疯狂的影迷而离开现实。但,不管怎么说,若爱上某件事或某个人而能让我们敢追求到底目的并敢与生命打赌来成全它,我觉得很值得!我之前不知为何最近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如今似乎明白了。近两年在中国生活,我发现其实当我们能如愿以偿或能更深刻地去了解自己所爱的时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觉得这种幸福感除了用泪水来“发泄”之外,实在难以言表了。�n�o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