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的准则有两条:“待己如仇”和“勇猛精进”。
“待己如仇”是严于律己的升级版,追根朔源应该是独居异国时读猫腻的小说影响深远,从《朱雀记》里看到自己五十三参的影子一见入迷,此后还多次去归元寺寻访,再到《庆余年》、其后的《间客》、《将夜》、《择天记》,每部主人公都和我一样的用情专极、对自己狠到了极点,慢慢就提炼出最契合我性格底色的“待己如仇”作为准则。
“勇猛精进”是佛家用语,对生在佛教圣地、自小耳濡目染的我来说,这已经不是作为某种概念被解释的,而是一个信仰被根植在骨子了的,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用不着再思考其间含义,刻苦修行、日进不断。
核心要都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
来此世上走一遭,所谓修行、倾尽所有也不过是和自己做朋友,待己如仇亦是真爱。
把时间当做朋友,把财富当做朋友,把资源当做朋友,世间所有纷扰、凡间所有俗务,一切法门、所有心法,说到底不过就这六个字:和自己做朋友!
人这一辈子就是大脑接着躯壳在这尘世里行走,所有的宗教、信仰、理念、认知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解释,瑜伽的身心合一、佛家的正念觉知、道家的“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以及心学的“知行合一”,还有我活到现在一直遵循的“从心意”,所有的工夫、所有的修行、所有的成长不过就是让大脑与躯壳更默契罢了。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好友标杆就是能够直指己过,来自外界的是批评,针对大脑的就是自我批评。当动物脑总是懒惰、自满、自欺、得意的时候,就需要理智脑作为好友站出来直指其非。每天的反省日志、冥想等就是理智脑的淬炼,通过修行对抗百万年进化的动物脑,就像“武王谔谔以昌”一样,时间一久,前额叶皮层会因为刻意之“谔谔”而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美好,进而会感谢诤友,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大脑和身体也越来越默契。
而当大脑有自卑、自弃、沮丧、失意等情绪时,理智脑又会适时的给予动物脑以安慰、鼓励以及振作的勇气,排解一切负面情绪,同心协力,挨过困难时期,在并肩作战中培养深厚的战友之情。
理智脑便是“自己”。
只有“自己”和大脑成为好友,才会有虽然生理极其痛苦,但精神极其振奋的情况发生,因为“自己”在鹊舞,于是才有不断突破的可能。
以此逻辑展开,早起虽然很困,但“自己”是支持的,于是就形成习惯;习得一项新技能是困难的,还是“自己”支持,于是就可以每天固定投入时间、精力,日久自成;反之,一切想做却未完成的事项,统统都是“自己”和大脑不够默契,迟迟达不成协议,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在“自己”和大脑的不断拉锯中一事无成、蹉跎一生。
认知“自己”、找到“自己”、进而想尽办法和自己做朋友,而一切放纵欲望、任由动物脑操纵的行为都是背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