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这部小说是一部获得了雨果奖的作品,我对这部作品一直很有兴趣但一直没读,昨晚读完,总体觉得,作为一部短篇小说还可以,但作为科幻作品得雨果奖,就有点不得不说的事情了。
作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里,北京这座城市为了解决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力剩余导致经济活力不足的状况,而采取了以空间折叠的方式,强行划分了不同阶层的人口可享用的时间,第一空间是最顶层人口,人口最少,拥有的社会资源最多,时间也最多,第三空间是以垃圾工作为支柱产业,处理上层人口产生的垃圾的人群,只能在夜晚出来工作,时间和资源严重被压榨,主人公老刀就是这样一个垃圾工,作品主要讲述有天老刀意外得到一个赚钱的机会,于是冒险去第二空间和第一空间穿插了一趟,经历了一些不同的事件的故事。
《北京折叠》这个主题让我想起了两部作品,一个是韩国电影《寄生虫》,这部电影对阶层的刻画达到了入骨的级别,用一家人的故事来讲述现代社会的阶层固化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还有一部是奥威尔的小说《1984》,描写了一个虚构的未来国度里,人们在一个极端的没有一点自由的国家内生存的状态。
《北京折叠》虽然没写这么大胆,但里面透露的意思,我觉得差不多,但有很奇怪的几点,就是在如此极端的一个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却很安宁,心态很平和,明显有点不符合人性,要知道,有压抑的地方总会有反抗。不同程度的反抗。而不论什么原因,小说里没有写这一点。
我想到的,是两个“深刻的”问题:
第一,说阶层。人类永远会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自由与公平,自由无疑会使效率提升,经济很有活力,而相应也会带来问题,那就是财富的集中和贫富的分化越来越严重,这时候人们会渴望公平,期待同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人人可以有同等的机会,而过分的强调公平肯定会限制自由,在自由被拘束到一定程度,则会激起反抗。而后又回归自由,赋予社会更多活力,这是一个循环,也可以说是一个度的把握。
第二,说评奖。历史的发展不均衡造就了欧洲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巨大分歧,我们可以看到中间的融汇,但也需知道其内在是存在一方主动排斥另一方的。欧美文化以其强大的经济成功作为文化传播的依托,在全世界范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其对“东方”的曲解和歧视的态度仍然是一种主流态度,这中间体现的文化偏见是一直存在的,而在我们中间受其影响的也确实不在少数。
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发展必定是要同步的,既然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外部因素的限制与困境,文化的输出也必然会受到同样的人为阻力,但在我们内部,对于文化自我发展的走向和未来不断增强的影响力的愿望,持续地创新和吸纳是必须的,同时也要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