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根据邪犯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而设,历来被认为是“和法”的代表方。在张仲景的众多方剂中,此方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极广的方剂,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可为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张仲景用这张方应用面非常宽,凡是发热性疾病进入到迁延不愈的状态,反反复复,不能够发汗又不能用下法的时候,就用小柴胡汤。
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本方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小柴胡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解表清热,疏肝和胃;因为感冒时会忽冷忽热,口苦咽干,不想吃东西;所以小柴胡可以治疗感冒。
感冒初期流清鼻涕时吃也很有效的,因为它含有生姜解表散寒,人参、甘草、大枣提补正气,很容易将刚刚感受到的寒邪散出去。万一寒邪入里化热了,小柴胡里的柴胡和黄芩可以发挥疏肝理气,清热除烦的药性,用来退烧、解表里。
功效为: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
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应用范围非常广,很多疾病都适用。它的治疗范围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某一种病来概括,简单地说小柴胡汤治疗的就是“小柴胡汤病”,小柴胡汤证就是小柴胡汤病,又是“小柴胡汤综合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就是小柴胡汤病的主要指征。
主治:
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解酒护肝;常见的酒后症状多为: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这是小柴胡典型的适应症,药方里面的成分本来就是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对于解酒效果很好。同时小柴胡还理中和胃,保护胃粘膜,止呕降逆。
3、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4、治疗偏头疼;胆经的循行路线,在头部就是沿着头部两侧,所以偏头痛的原因大部分是胆经有热。此时用冲服小柴胡,对于缓解和治疗偏头痛效果很好。
5、治疗手足口;肝胆同气,小柴胡一样可以清肝经的热毒。如果学校发现有手足口病,家庭最好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就是让孩子服用小柴胡颗粒。
6、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中医方剂学,中医传统古方。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7、治疗结膜炎;肝开窍于目,凡是肝经上的问题,小柴胡都可以搞定,肝经也经过眼睛。小柴胡清肝胆经热,完全对证。用时可以用菊花或者金银花泡水冲服小柴胡。
8、治疗中耳炎;胆经的循行路线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所谓中耳炎症,其实是有热证,冲服小柴胡3-5包(此时剂量要大一些),可以很有效的治疗中耳炎。
9、治疗外感的疾病,日常说的受凉、受风,而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发烧、咳嗽、恶心和食欲减少。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咽喉肿痛、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只要是肝胆经有热,小柴胡就是良方。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忌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6563413/32152b1f51dc13e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