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第5章石炭纪沼泽期,在上一章鱼类时期,陆地上一片沉寂,完全没有生命存在。此时,地球上还未出现真正的土壤,作者说因为有助于土壤形成的蚯蚓没出现,所有的生命都仅存海洋中。
据推断,可能是因为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自传时两极的缓慢变化,大陆形态的变化,甚至太阳温度的升降,亦或……,导致地球表面长期处于寒冷和冰冻之中。
后来,又变得温和,地球演变过程中内部和外部经历若干次剧烈变动,由“高而深”向“低而平”变化。
在鱼类时期末,生物开始从浅水来到陆地。至于何种方式作者用“一种罕见的、不明确的”来表述,而且经历了千百万年。但作者说可以肯定的是,植物肯定先于动物移居陆地,但两者的登陆时间恐怕相距不久。这里有个长见识的观点是:植物要在陆地上生存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它需要一个支撑物,以便在有浮力的潮水退去后,可以支撑叶状物接受太阳的照射;二是离开水之后,需要从潮湿的地面吸取水分。这两大难题因木质纤维的发展而得到圆满解决。木质纤维既可以支撑植物,又可以承担向叶子输送水分的任务。
动物迁移陆地后,通过不同的方式让自己适应呼吸空气,在海洋里吸收的都是溶解于水的空气,而在陆地上,呼吸空气是一切登陆动物都必须进行的活动,同时,它们还必须具备获取水分的能力。因为肺叶必须充分湿润,空气才能通过肺进入血液,否则肺会干枯,动物会窒息而死。
在石炭纪沼泽植物时期,所有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植物也可以说是两栖类植物。
生物对从水中移居到空气中的环境变化,有着让人惊讶的、复杂的适应能力。比较解剖学证实:一切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最初都生活在水中。比鱼更高级,比如人,无论是在最初的卵发育阶段,还是在胎儿出生以前,都有一个鳃裂的阶段。鱼类被水浸润的眼睛,也得到一种更高形式的保护--用眼睑和分泌水分的泪腺保持其湿润。在空气中和水中的所有环境差异,动物都会的器官都做适应性调整以适应新的陆上环境。
石炭记两栖类时期,生物生活在海陆交界地带。这一时期的生物向陆地迁移,但没有完全脱离水的故国,繁衍后代必须回水里,(是不是类似青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