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自以鲁人孔丘为宗师,世人尊称为孔子。孔夫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教材,讲学授徒,其说以所谓“仁道”为思想核心,以德政礼制为治理社会的理念,以中庸作为行事准则,以孝、诚、恕等观念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自从西汉中期、特别是在东汉以后,儒家学说一直是笼罩整个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孔子门徒众多,最著名的有七十七弟子,其见载於《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者,绝大多数都是鲁、齐等中原地区的人士。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将他讲学的言论汇编为《论语》一书,早期相传的文本有“齐论”、“鲁论”两大系统。这两大不同体系的《论语》,就分别出自齐、鲁两地的门徒。由此一端,就可以看出齐、鲁两地在儒学传佈史上无以比拟的重要地位,
再看战国时期传承儒学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是邹人(邹在今山东邹县),荀子是赵人,也都在黄河流域。《庄子·天下》篇在论述天下各派学术时,称“其在於《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又据《汉书·韦玄成传》记载,西汉人韦孟亦有诗云“济济邹鲁,礼义唯㳟,诵习弦歌,于异他邦”。这些说法也清楚显示出邹地一直是一方儒学重镇。
儒学区别於其他诸子之学的地方,除了它极力阐扬的仁道德政之外,在内容构成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经典众多,阐释经典的文字著述更多,因而战国秦汉间人对儒学往往以“文学”称之,或称谓传习儒学者为“文学儒者”,谓儒学著述为“儒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