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看了这部电影,很巧的是电影里的温度和天气也和现实很像,所以在感觉上更容易引发共鸣。
影片是1957年拍的,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但已经被日本、韩国以及大陆翻拍,可见影响力,影片讲述了陪审团的故事,法院判定一个18岁少年杀死了父亲,最后由陪审团投票决定是否判定死刑。由此在一间屋子里,来自不同行业的12位成员组成的陪审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场讨论就是电影的整个内容!
查百度可以了解陪审团的解释,类似于最高法院,最终裁决也是取决于陪审团,这么大的权力会看到,对人员的选定是需要多么严格,这在他们讨论中也能看出来,这些人整体心里健康程度较高,其中一个虽然很冲动,但是也只是情绪波动大而已,所以题目很有寓意,“怒汉”,发生了什么让这些男人情绪波动很大,审判通过理性查证取证,而陪审团们在三天的观察里一言不发,最后在讨论时大部分是情绪的流动!这就引发的一个事件的平衡。法与情的均衡看到,比如说道少年的成长过程,母亲过早去世,父亲虐待!都能影响着情感的流动。
电影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点,我自己选几个
1,陪审团成员没有名字,只有代号,大家都是临时通知到的,从3号准备递名片给四号被拒绝,显然这不是一个结交朋友的地方,只是针对事情做出结论,但从每个人发表意见来看,每个人的职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持的观点也不相同,也象征着一个人的不同特征。最后达成协议,也意味着内心的冲突到平衡。如果房子隐喻一个人的内心,那每一个人的观点就是内心的思考和挣扎。
2,争论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由8号先提出质疑,他的质疑也很不确定,只是觉得花5分钟就定下一个杀人犯过于草率,要讨论一下,就好像大家都确定的事情,你有时候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似乎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大家一起撸一遍,发觉疑点重重,这就是团体的力量和智慧,这是智慧的碰撞的力量,中国有一句古话“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虽然在这三天大家都关注同一件事,但是每个人关注点不一样,比如那位老人,他注意到证人是一位老人所说的证词有夸大的一面,同时他发觉老人瘸着腿,之后大家考证发觉果然如此,对案件的推翻又进一步,在后还是这位老人发觉视力的细微之处,提供更多的假设!每一步假设的推断,无罪票都在增加,终于在6:6的局面下达到白热化!引向影片高潮。
3,在这个时候讨论暂停,一场大雨骤然而至,起先燥热无比的室内顿时凉快一些,大家似乎也冷静下来,就像讨论一样一切都显得顺利起来,雨来了,燥热降下来,天黑了,灯光亮起来,风扇也能转动了!大家的理性也回复了,开始再一次探讨疑点,到最后三位的时候,一位不是针对于案子只是表述对这个阶层的蔑视,引起大家集体离席抗议。另一位思维逻辑清晰始终坚持自信,当最后自己的观点被推翻时,他一如既往的淡定说是的他无罪,最后只剩一位情绪失控的3号,拿起自己和儿子的合影撕碎抱头痛哭,这一选票不仅是宣布无罪,也是对自己在父子关系的否定,所以这个情绪更多的是自己生活的投射。
4,即使在充分调查了每个人可信任可公允的这十二个人,也不能保证每个人能中立的对待这件事,有的人并不想做些什么,比如那位想着球赛的陪审员,比如不断打岔的销售人员,甚至有的人带着自己的情绪而来,比如那位有阶级偏见的老人以及父子反目成仇情绪失控的父亲,我相信他们平时都是一位有良知的人,也可能都有8号清醒理智的一面,但是每个人都有阴影,荣格说的,黑暗的不为人知的,自己不知道的,他也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可以伤人,让自己蒙蔽双眼!就像里面3号10号,生活平静的时候也许一切都很好,但是当你的情绪失控,这种阴影就会显露出来,如果及时觉察,如2号和四号,自卑的人,就会换成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其中每一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