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天柱山
-张不断 2013年1月12日
安徽有三大花岗岩峰丛峰林地貌山系,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最有名气的,当然是黄山;其次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至于天柱山,恐怕知之者不多,而到之者更少。
其实,这三大山中,成名最早的是天柱山。天柱山因其主峰如似倚天而在公元前106年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南岳,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9年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天柱山为名山(五岳在古代有过多次变化,主要是视山处于帝都的方位及距离而定,只有东岳泰山和北岳恒山自古未变)。在相当长——长达上千年——的岁月里,天柱山一直深受文人骚客、达官显宦的青睐,并且是道家眼中的第14洞天、57福地,但在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余秋雨写过一篇文章《寂寞天柱山》,开头就来一段“我曾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许多大文豪、大诗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潜山)安家。他们走过的地方很多,面对着佳山佳水一时激动,说一些过头话是不奇怪的;但是,声言一定要在某地安家,声言非要在那里安度晚年不可,而且身处不同的时代竟不谋而合地如此声言,这无论如何是罕见的。”
天柱山的衰落和寂寞,“是多年的战争,使天柱山丧失了居家感,也使它还来不及为现代游人作应有的安排”。作为长江边屹立的天险,天柱山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太平天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各个时期,都是血流成河骨堆成山的战场。
现今天柱山虽没有了道、佛的熏染,但本身的自然魅力却很值得称道,只是由于旅游配套的设施还没有完善,截至目前,到天柱山游玩的人一直偏少,且是以自助游旅客为主。查资料时了解到,天柱山于2011年5月5日,才被国家旅游局才正式批准为5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与黄山、九华山同级别的景区;而天柱山的东关目前还处于开发阶段,换而言之,其风景还是相当的纯粹、自然。于是游天柱山,便成了2013年元旦的A计划。
之所以是A计划,是考虑到天气问题。就我从网上所搜到的有关天柱的为数不多的游记、图片来看,天柱山(其实黄山也一样)最销魂的一面出现在两个时候,一个雨后,一个是雪后,前者看云海,后者看雪淞。12月下旬天气持续变冷,于我而言,这是福音,早早买好票,等待假期。实际天气,可谓天遂人愿,天柱山在元旦前,持续下雪,而1月1、2日两天,睛空万里,这实在是百里挑一的好日子(虽然觉得飘点小雪会更好,但那样怕是不方便爬山和摄影),有幸看到冰火两重天的天柱山,快哉。
天柱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之间的大别造山带东南侧,由于受节理、劈理、断裂、崩塌、流水及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了雄、奇、灵、秀的峰丛、峰林相间地貌和“两河夹一山”的水文地质遗迹。来看山便是看石,石是天柱山最大的姿色,在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中,洗礼出迷人的线条。置身于山石之中感觉已绝人间烟火,而在背阳或山谷处,洁白而苍茫的雪淞,更让人觉得灵魂受到洗礼。
后记
天柱山下来,腿脚发软且微颤(因为受伤的原因,还有痛)。值得心安的是,微颤过的还有李白、白居易、朱熹、王安石。当然,他们不只是肢体的颤动,更有精神的颤动,内心深处的颤动。我不知道,我的颤动能否与他们产生哪怕一丝的重叠共鸣。
不论是秀美的山色、雄奇的山形,还是险峻的山势、陡峭的石阶,天柱山都不亚于此黄山。如果说黄山是一位高傲、让人有些敬畏的大家闺秀,那么天柱山就是一个细腻、让人感觉亲切的小家碧玉。黄山给我的是一场不真实的浪漫,天柱山给我的却是一份实在的悸动。
而天柱峰一柱擎天的磅礴气势,却是黄山及其他名山所没有的。常说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后面还有一句,叫做“天柱归来不看峰”,然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