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1150天#
在职场上,需求和供给总会存在各种偏差。
一个岗位要招人,会有明确的岗位需求。一个员工要找工作,会对照岗位需求确认自己能否胜任岗位。如果自己感觉差不多,就会去投简历面试。用人单位则通过面试考察应聘者到底是否满足岗位需求,进而决定是否录用。
在这个过程中,岗位需求始终是招聘这件事情的灵魂。需求和目标都非常明确。
员工则是完成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然后领取一份报酬。
在长期的工作当中,员工到底有什么需求呢?
美国一位学者做了一个实验,列出了10中最常见的激励方式,然后邀请各个行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让他们分别对这些方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其核心问题是:你认为员工最期待的激励方式是什么?
结果如何呢?管理者香香的和员工自己所期望的,完全不同。
管理者认为员工的需求是:工资优越、工作保障和发展机会。而员工则把对所做工作的欣赏、在各项事务中有“参与感”,在个人问题上能得到体谅和关怀,是他们所期待的。
很多管理这认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比较重要,但在员工的期望中,技能培训是最不重要的。
- 对员工工作的欣赏,就是对他们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是很多管理者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担心表扬的多了员工会飘起来、浮躁起来。长此以往会出现自我感觉良好,实际状态糟糕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这只是他们的想象而已。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得到了肯定和赞赏,他以后就一定还会一这种方式来行动,而且还会改进,让这种行动的效果和效率更好。表扬,就是将员工行为固化的过程。意味着以后类似的工作就有了参照标准,而且有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意味着对于这类事情,管理者以后根本不用操心费神,大家会按照被表扬者的行为模式进行工作。
- 在各项事务中有“参与感”,实在培养主人翁意识。
参与公司的一些事务,尤其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务,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公司发展,我曾做出过贡献。就像自己栽下一棵树苗,亲自浇水施肥,眼看着它长成参天大树。你说他能对这棵树没有一点点感情吗?如果只是看别人栽树浇水,这棵树和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他也不在乎这棵树的死活。
参与事务,就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就会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情感和连接。没有几个人会让自己参与过的事情搞得一塌糊涂。
- 个人问题上能得到体谅和关怀。
公司是一个组织,管理者就代表了这个组织。员工和公司之间的情感连接,其实就存在于员工和管理者之间。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个人问题上的体谅和关怀其实就是社交上的需求。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生活的挫折一定会影响到工作。得到体谅和关怀,就是排解生活对工作产生的障碍。
激发和激励员工,就一定要给予他们最需要的,而不是你认为他们最需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