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bc0b6dbc23d59f8c.jpeg)
前两天去参加了一个会议,讲了个人信息认证、个人身份认证的最新技术。
简直五花八门,什么根据声音了,指纹了,瞳孔了,面部扫描了等等等等。
说实话,虽然我们现在对“你妈是不是你妈”,“你活着是不是活着”,“你死了是不是死了”比较难判断,但我们对“你是不是你”的判断技术还真的是很高级了。
如果换作古代,正好相反。
第一,人家没事不会乱认妈。
第二,活着还是死了看一眼就很明了。
但他们对“你是不是你”,却比较头疼。
1
商殃在秦国第一次变法,定了一条规定:行较远者及旅店的旅客,必须持有官府印发的凭证,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否则店主与奸人同罪。
结果等到他自己要逃命,想去客栈投宿一宿的时候,店家就找他要“身份证明”。
商殃当然拿不出来,店主毫不犹豫把门关上了。可谓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把自己埋了。
这里店家所要的“身份证明”,就是“照身帖”。
“照身帖”由官府发放,贴身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据说有画像和相关的籍贯信息。
但“照身帖”的实用性并不强,首先它不防虫,很容易被虫蛀。
其次,秦国那时的律法那么严,人家恨不得天天呆在家不出门,省得被抓去砍头,哪还会出远门?所以一放放N久,等你要用的时候翻出来,发现已经被虫蛀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105e192d1b3c7016.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0c675cc1d313e584.jpeg)
后来,老百姓基本就是使用“介绍信”了。有事外出到外地,由当地官府开个介绍信,证明身份,然后就可以出门去办事和投宿了。
不过相比证明老百姓的身份,在古代,最急需证明的是官员的身份。
2
战国秦汉时期,皇帝在宫中,军队在外面,想调动军队怎么办呢?
于是,大家就发明了“虎符”。顾名思义,长得像老虎的符。
这个符是一对儿,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则在握有兵权的大臣手里。符的外面都刻有文字,里面有凹凸的卡齿。
要打仗的时候,皇帝就派人把自己手里的那块虎符,拿去和掌管军队的大臣那块配对。
两个一对,文也对得上,齿得卡得好,严丝合缝,OK,出兵打仗。如果来的人没有虎符,或者虎符对不上,说明有问题,打死不出兵。
“符合”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d3e46c51019d2248.jpeg)
后来又出现了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等一堆证明等级和身份的证明。
在唐代,龙符就是皇帝有事出远门了,宫中由皇太子代管时,所使用的符。
如果是亲王或者大臣留守,则是给“麟符”证明身份。
另外,皇太子在平时也是有自己的身份证的,只不过不是符,而是玉,被称之为“玉契”。
明朝主打牙牌。
牙牌是一种小片儿,也是等级身份证的一种。
明朝的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材质,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有差别。
上面记录的身份信息,比唐代的身份证要多一点,有时还会写上“单位”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41f7bbca7b3ff929.jpeg)
清朝主打腰牌。
牌子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
要求高的腰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以防止别人冒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09e88c8ac22003f4.jpeg)
以上这些,都还算是在自家用,如果你要出国,那你的身份证明又不一样了。
3
战国时,国家太多,出门没几步,冷不丁就出国了,所以为了让大家明确国界,就发明了一种凭证。如果你逛到别国去了,别国的守将就会过来查看你的身份,这个身份证明,就叫符节。
符节上会把你要走哪条路,从哪来到哪去,写得很清楚。
只不过符节并不证明你是谁,只表示你可以从这走,所以是谁拿的并不重要。
电视里也经常拍,有人拿个牌子,向守城的将士出示一下,对方就放行了。因为那个时候,符节比人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e20e1f9a410b9d39.jpeg)
到了汉朝,因为青铜这家伙太重了,本来出国就路途遥远,还整天背这么重的东西,太累。
于是,汉代就发明了一种坠有旌毛的长杆。
据《汉书》记载,汉节是用竹子做的,柄长八尺(相当于一米八),上面还装饰着三层牦牛尾。
苏武出使匈奴,持的就是这种符节。结果被匈奴押在贝加尔湖那一块放羊。
苏武在那里放了19年的羊,天天手上持着这个符节,后来符节上的毛都掉秃了,他仍然持着,不改初心。
《资治通鉴》里描述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就是说他杖着汉节,操持的这些事。
“节操”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古时出国,都要持符节,所以我们现在把外交人员也称为“使节”,就是“使用符节的人”。
到了唐朝,不光有代表国家出国的,还有出国去经商的,也就是平民老百姓。这个时候肯定是不适合发符节的,于是,就有了“过所”,就是让你可以通过沿路的“管理所”。
现在的新疆博物馆,就收藏有一本唐朝的过所,是一个叫石染典的人用过的,详细记载了他所行的道路,每到一个地方还盖了个当地的官印,表示来过及通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dfbfe184b6477bea.jpeg)
到清朝,就开始有“护照”了。“护照”的意思也很明确,保护、关照。也就是说,祖国会保护你,别国请关照你。
光绪年间,又分出经商护照和旅游护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8683/f7bbb5eb23ac2a47.jpeg)
后来,护照上还会持有人的外貌特征进行描述,像是皮肤黑啊,身材胖啊,有颗痣啊等等等等。
所以如果你黑,不能轻易美白,如果你胖,不能轻易减肥,不然,你就不是你了……
而护照,也从一开始大得能当一面墙(现存最大的护照,长87厘米,宽58厘米),变成了现在可以直接揣兜里的小本本。
从以上“身份证明的进化史”来看,我们所有证明,都是为了更方便、快捷的让人获得证明。这个宗旨,我们也应该继续发扬下去,如果让证明成为“证明你的证明”,那其意何在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两夏子,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众号,每天让你意想不到。(ID:douyouliangxiaz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