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可是孩子并不这样想

父母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可是孩子并不这样想

作者: 小李唠叨 | 来源:发表于2019-05-19 23:53 被阅读0次

《何以为家》

一部让你没有勇气看第二遍的电影

一部成功改变了小男主命运的电影

它有另一个名字:“眼泪收割机”

戛纳电影节首映后观众起立鼓掌15分钟

经典台词: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

“我希望那些无力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孩子能得到什么呢?暴力,虐待,侮辱,殴打,锁链,水管,皮带。我听到的最温和的话是:滚开!混账!人生就像狗屎,比我脚上的鞋子还脏。我活在地狱里,就像我做梦都想吃的鸡一样,备受煎熬。人生充满苦难!我曾经以为我们长大了就会变成好人、受人尊敬和爱戴,但是上帝不想让我们变成那样,他要我们当地毯供人踩踏……我恳求我的父母别再生孩子了!”

【剧情梗概】

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赞恩的黎巴嫩穷孩子的故事。

赞恩出生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多子家庭,自小生长在贝鲁特的贫民窟。因为家里穷,他无法上学,早早地就去杂货铺做起了帮工,凭借瘦小的身躯给人送水送煤气罐送各类杂货。后来,这平静的苦日子被妹妹萨哈的遭遇所打破:萨哈被发现来了初潮,随后被父母卖给杂货铺店主阿萨德。赞恩为此愤然离家出走。走投无路的赞恩被一个在游乐园餐厅做勤杂工的埃塞俄比亚女子拉赫收留,专事照看拉赫尚在吃奶的儿子约纳斯;拉赫失踪(因为没有合法证件被抓)后,他把约纳斯卖给了蛇头和人贩子阿斯普罗,并按阿斯普罗的指示回家取自己身份证,以便偷渡欧洲。他由此惊悉萨哈已因难产死去,于是,他操起利刃,把阿萨德捅成了残废……电影就从赞恩被刑拘的一刻开始倒叙。

【理性:让数据说话】

豆瓣评分9.0,投票人数近19万

获奖情况: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9)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2018)

金棕榈奖(提名)

     

第76届金球奖  (2019)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此外还有8个英、法、美等国家的行业内大奖提名

导演娜丁·拉巴基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提名奖的阿拉伯裔女导演。

【感性:你的12岁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家庭的话题,似乎永远都有说不完的内容。

一个12岁的男孩,承受了很多成人都经不住的苦难,他的人生任何一点都足以让人唏嘘感叹。

导演娜丁·拉巴基说,拍摄该片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教育。

生活可以把一个孩子逼到什么程度?

在《何以为家》的镜头里,你能切实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无助感。

影片开始就是小主角赞恩在接受审判。他因持刀捅人,被判五年,但这一次的庭审他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现。而他要起诉的,正是自己的父母。

从接下来的情节当中,我们才了解到,这个只有12岁的小男孩到底经历了什么。

赞恩的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全家一共九个人住在狭小、卫生环境极差的小屋子里,父母靠贩卖毒品赚钱养家。

赞恩没有户口证明,无法上学,平时还要给人打工做苦力,带着弟弟妹妹在街头坑蒙拐骗一样的做些生意。动辄还要被父母训斥、打骂,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得知妹妹来了月经,赞恩十分害怕并帮她对父母隐瞒,可是后来还是没能阻止妹妹被父母强行带走,卖给了一个老男人做媳妇,赞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后来遇到了非法移民拉希尔,并被她收留,替她照看私生子尤纳斯。但好景不长,拉希尔被遣送,家里只剩下了赞恩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赞恩没有放弃,可他开始重复着父母曾经做过的一切。

赞恩捡破烂、制造毒品、贩卖、包括照顾婴儿的方式,也和自己父母照看孩子的方式一样,这完全是恶性循环。当他真的再也无法保证日常吃喝的时候,他只能无奈的把尤纳斯卖掉。

【认知:生而不养就是罪】

作为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多大年龄,居然需要牙医像对待牲口一样,通过孩子的牙齿来判断年龄,这不仅可悲,也多是有些骇人听闻了吧。

更让我觉得悲凉的是,赞恩的父母居然还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说,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所以生了女孩就是为了卖掉,生了男孩就当苦力使唤,孩子可以一直生下去,养?不存在的。在中国,父母都是把孩子当成心头肉一样,这样颠覆我们三观的电影,实在让人看着唏嘘不已。

生了孩子就有养育TA的责任,这就是法律规定更是人之常情,古语有云:“生而未养,断指可还。生而养之,断头可还。未生而养,百世难还。”给予孩子生命是父母的恩情,但是没有养育孩子,这样的恩情断掉手指就能还清了。而没有生却养了,这样的恩情一百年都还不清。

【价值观:优生优育是必然选择】

《何以为家》是一则针对生育问题的电影人权宣言。它站在人权的高度,呼吁人们优生优育,呼吁穷人计生少生。电影所传达的,无疑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几乎具有普世性质的生育观。从个体考虑,优生优育是必然选择。人之为人,应该享有温饱、健康、亲情、尊严。这是现代人权观,是普遍价值。 “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一观念的积极响应。

相关文章

  • 父母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可是孩子并不这样想

    《何以为家》 一部让你没有勇气看第二遍的电影 一部成功改变了小男主命运的电影 它有另一个名字:“眼泪收割机” 戛纳...

  • 为何水往低处流?

    好多父母,觉得自己年轻时,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老了以后,却觉得孩子对他们并不够好,于是经常感叹,水往低处流呀,你们...

  • 动力五——爱父母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爱父母,乃至永远爱自己的家人。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都默认孩子是爱自己的。但是,我想...

  • 教孩子的学问一一子正书院国学教育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心中最大的财富。虽然这样,但并不能说父母对孩子一点期望都没有,那么普天之下的父母到底对孩子有怎样的...

  • 逆·伤

    孩子于父母总是在逆向行驶。父母的认知觉得这样对你是好的,可你总觉得好的你并不是你喜欢的,所以反对父母的意见,父母身...

  • 2018-12-09

    身为父母把自己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在我看来是很失败的,当然父母永远是你父母,无论发生什么孩子永远欠父母这样的道理谁都...

  • 如何解救孩子的游戏隐

    孩子暑假到城市看父母!因为孩子想父母,父母想孩子了,见面了,在身边了,都安心了! 可是,看着孩子对网...

  •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想说,对父母,陪伴一样是最长情的告白...... 做父母的永远是替孩子想着一切,就连自己生病了,想孩...

  • 觉得自己是个纠结体 想这样又想那样 想了想又不想对自己狠不下心 可是别人对你狠了啊 啊啊啊...........崩溃了

  • 其实你不是真正爱你的孩子,不信来测测!

    说到爱孩子,你一定觉得这是父母最不缺乏的东西,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曾经也这样认为,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可是孩子并不这样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wc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