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入世vs出世,是一种人为的二元化的切分。出世,是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慰藉或对冲而已。即便出世到深山独居,或者出家进入寺院,内心的世界仍可能是世俗的套路模式。
k除了传扬教育理念、兴办教育之外,似乎没有主动提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宣扬的只是觉察自己内心的各种冲突,因为对入世的各种困惑、对出世的各种猜想,只是各自内心的矛盾冲突困惑的投射。
静下心来,读原文,也能进入K的内心世界,感觉他就在对面,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运用,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脉动。只要能读懂原文,就一定不要读汉译。
无论读英文还是汉译,要紧的是得意忘言,不停留于字面,不纠结字义概念,直穿文字,进入他的内心。因为文字沉淀承载了太多约定俗成的定义,都是负担、束缚,比如meditation,不要立即理解成冥想🧘♀️,这是当代汉语世界里非常错误的流行理解,也不要理解成禅那、禅定、禅坐,那又退回到佛教、印度教的概念了。他只是借助meditation这个词,让人觉察自心,看清真相,能豁然开朗。
关于心像与关系的理解:
每个人都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心像,比如小时候过怕穷日子、以此自卑的人,有动力追逐财富,把自己塑造成有钱人,他是用有钱人这个形象,来对冲内心的贫穷记忆。他为周围人塑造的形象,是仰视恭维自己的财富,接受自己的接济并感恩戴德,等等。
比如自卑的人,需要塑造一个能力强的自信形象,博取周围人的赞赏,对冲内在的脆弱。同时,也为周围人预设形象,比如能力略差或较差,由衷地仰视称赞他,等等。
所以,每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我塑造的自我心像A1,与我塑造的、所期待的他人形象B1之间的虚幻关系。但这个B1形象肯定与B的自我心像不符、错位,B就不高兴了:A这人怎么这么看我?这么要求我?这不是绑架我吗?我凭什么要仰视恭维你?你恭维我还差不多!由此产生冲突、烦恼。
所以,关系往往是心像之间的虚幻关系,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与物、人与理念之间的关系,均如此,往往是一场猴子捞月的虚幻游戏。
关系是镜子,就是说通过与人、物、理念等关系中的冲突,看清那是自己内心冲突的投射,看清自己的思维机制,照见自己的真实面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