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了李雪老师的《走出剧情》这本书,对于“自由”这个词,我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让小晨自主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那时候,我发现,他会用更多的时间去玩,而不是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做好学习规划。于是,我理直气壮地对小晨说:“你根本没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还是我来管你吧。”
现在想来,这一切都是“谎言”。我打心眼里,根本就没有真正完全信任他。与其说是在“观察”,不如说是在“焦虑”。给了他几天“假自由”,然后在理直气壮地收回“自由”。其实说白了就是控制欲在作祟,我想“控制”他,想让他按照我的期待来行动。我在我的剧情中给他安排好了“角色设定”,当他的行为不在这个设定范围内时,我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恐惧感。
当我给他自由的时候,他会有一段时间的放纵期。一是因为本性被压抑后需要释放解压;再是因为他在探索所谓“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看自己是否真的拥有“自由”。而他“放纵”自己的那些行为,却成了我评判他“自控力不足”的证据,并因此收回“自由”。
当我意识到我不需要背负他的人生课题,尽可能地把自由还给他时,我觉得心中有一股束缚力量消失了,有更多的生命能量奔涌而出。我自由,他也自在,各得其所,如此安好。
前几天早上,晨爸对小晨吼叫,让他动作快一点,免得上学迟到。我对他说:“不要总是大吼大叫的,到了时间直接出门就好了,让他自己来承担后果。”我感觉晨爸听了我的话之后不太高兴。
这让我想起,两个月前母亲来家里帮忙,我对她说在哪种情况下怎么做才能让小晨更配合。而当我说完,母亲回了这样一句话:“是啦,你读的书多,你更知道怎么教小孩。”
对于母亲的不高兴,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才明白,我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我传递出去的能量是“你不行,我行”。“你不行”,这是一股攻击性的负能量,没有人会乐意接受,也就自然而然地发起防御并且反击。
当我想起这个小故事的时候,我就是更有意思地保持跟晨爸之间的边界。当我看不惯他跟小晨之间的互动时,我会对自己说:嘿!别想着改造别人,别想着把他改造成跟自己有相同育儿理念的另外一个人。
因为一旦我有了“想改造他”的念头,我们之间的联结就会断裂,亲密关系也就无从谈起了。我能够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
况且,我常常在想,难道我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吗?我有什么理由去评判,别人的就是错的呢?再者,就算我是对的,那又能怎么样呢?我是想要过正确的人生,还是有温度的人生?
对错与否,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家人之间深爱彼此,并互相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