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会问女儿:“想吃啥?”女儿总是思虑片刻后说:“随便。”但是这个随便却说得很牵强。小孩子们的内心戏也很多,有时候她会担心自己想吃的食物是垃圾食品,我会批评她;有时候她想吃的东西做起来比较麻烦,她又担心劳累到家长;还有时候她胃口不好,不想吃,不知该怎么拒绝家长的热情……刚开始自己听不到女儿的回应,会潜意识认为她缺少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会自作主张地创造条件,美其名曰锻炼女儿的选择能力。但是,尝试过几次后,女儿告诉我:“别让我做选择了,我有选择困难症。”啊!我无语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只是单纯的为了锻炼女儿的选择能力才不停地让她做出选择,结果不仅没有起到锻炼的作用,反而让女儿陷入选择的烦恼。于是,我退而求其次,每次想让女儿做选择的时候,我会改变自己的提问方式。例如问女儿吃什么,我不再直接让她主动给出意见,而是让她做确定的选择:“你想吃炸酱面还是西红柿面?”给到女儿两个确定的选择,让女儿二选一或者三选一,这样,每做一次选择,她不再纠结,而且,在她每次做出确定的选择后,会慢慢提升她对自己的自信。
后来,女儿无师自通,在我们购物时,她也很智慧的应用到了这种做法。以前,我们逛超市或者文具店,我只是一再强调她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但是,每次选购完后,女儿总是不太高兴,因为在选择的过程中,女儿每选择一次,纠结都困扰她一次,即使最后她选择到了自己心仪的东西,但是喜悦已经被冲淡了。后来,女儿主动提议:妈妈,我可不可以拿购物篮,将自己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先放进购物篮,等到最后结账时再考虑选择什么?这样尝试几次,女儿每次都特别高兴。因为在她选择货品的过程中,她充分实施了自己的主动权,她把所有一看就喜欢的东西集中在一起的过程,她的内心体会到的是购物自由,选择自由。到最后结账时,她很快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经验,以及性价比做出自己最后的的选择。当最后这个重要的选择获得肯定的体验后,她能感觉到自己的选择被充分尊重,有时候即使没能够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她也能自我宽慰,反而拥有了一种战胜自己内心欲望的成就感。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当孩子能在生活中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并能在实践过程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孩子也就相应的拥有了自信,因为这个过程中隐藏着孩子的一种能力,选择意味着选择承担责任,主动为结果负责。更多时候,不是孩子害怕选择,而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的选择而不自知。很多父母包办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杂事儿,不放心孩子独立做出稚嫩的选择,总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可以代劳孩子做出最优选择。但是,慢慢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却一边抱怨孩子长大了还要自己事无巨细的付出,一边却享受自己对孩子指手画脚,大权在握的掌控感。其实这种情况下,是家长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家长如果想让孩子逐渐学会选择。首先必须尊重孩子,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公平的关系。有什么需要决策的事儿,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商量,即使与孩子意见不一致,也不能利用大人的威严压制孩子,而是要向孩子解释,因为孩子认知有限带来的选择利弊。第二,无条件的给予孩子信任。有时候即使孩子因为选择固执己见,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无伤大雅,那就让孩子积累一次错误经验,没必要非要孩子听大人的正确选择。因为即使错了,又有什么关系?有一句话说:良好的判断力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不良的判断力。只有孩子亲身体验过错误或者困难,孩子才能学会更有勇气去面对失败,挫折。这样孩子才有能力做更具有挑战性的选择。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我们永远是孩子坚实的后盾。当然,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管,而是要学会蹲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去判断,并整合孩子的意见引导孩子做出选择和决定。毕竟孩子才是最懂自己需求的人啊!
网友评论